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呼籲︰加強教育經濟連結,建構新的教育體系

《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2018,10,6〉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呼籲加強教育與經濟的連結,建構新教育體系,以改善目前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困境,並因應世界產經結構與科技發展的變化。黃昆輝是在「2018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的「主題演講」中代表籌備委員會提出該項建議。

    他強調:台灣的教育與經濟各自為政,長期脫節,造成人力「供需失調」與「學用落差」,近來產業界更頻頻抱怨「缺才、缺工」。反觀日本、新加坡等國卻致力於教育與經濟的連結,以培養經濟所需的人才,而得以成功地維持經濟的成長。而西德、瑞士及法國等西歐國家則堅持採取「產學合作」策略,也有效地縮短學用之間的落差。因此,臺灣要解決當前教育與經濟的困境,教育與經濟必須緊密連結,學校與產業必須密切合作,這是ㄧ條可行的途徑。

黃昆輝在演講中,列舉了與教育與經濟脫節有密切關聯的五大問題,包括「人力供需失調問題」、「學用落差問題」、「高等教育平庸化問題」、「技職學校定位問題」及「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其中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包括經濟弱勢與文化弱勢學生受到協助不足,影響個人發展機會,也浪費社會人力資源。「因材施教」與「多元化教育」未能落實,以及低社經地位家庭子女就讀資源較豐富、學費較低廉的公立大學比率反而偏低,形成所謂「頂大少寒門,私校多弱勢」的現象,也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對個人發展而言也相當不公平。

黃昆輝強調,面對當前困境,我們必須「翻轉觀念」,採行「突破性策略」,才能有效因應。他以「人力規劃」為例,特別提出「建構協調機制」與「採行彈性原則」兩項策略。「建構協調機制」策略建議人力規劃採行「政府規劃」與「市場引導」並存的方式,成立「人力規劃委員會」,除政府相關部門外,應廣納「人力需求方」,如延攬工商界代表,俾提供各產業發展狀況,未來趨勢及人力需求數據,以提高人力需求推估的準確度;「採行彈性原則」強調結合相關產業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產官學研合作體系,並針對現行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進行必要的調整與組合,或重新規劃、設計,才足以培養出此類具有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及協作力與溝通能力的人才。
同時,他也以「產學合作」說明「觀念翻轉」的必要性。他特別分析,當年我國能創造「台灣經濟奇蹟」,教育提供充沛的所需人力,是ㄧ項關鍵性的影響因素。當年能!今天能不能?黃昆輝認為除了產學合作的制度與措施外,觀念與態度更是關鍵,更為重要。他說,當年,政府有經建計畫與人力推估,據以規劃人力培育計畫,而且教育負責培養的是,以技術較為單純的基礎勞動力為主。當年學校只要依據人力培育計畫,安排課程,進行教學,儘管「閉門造車」,產業界也可以輕輕鬆鬆地到校門口接人,就可獲得所需人才。但現在教育要培養的是技術水準要求較高,且要能因應產經結構變化與科技快速發展的技術人力,任務顯得更為艱鉅。可以說:隔著學校圍牆,產學各自為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科技教育體系必須完整建構,產學必須密切合作,如同德國、瑞士模式,產業走入學校大門,學校走進產業界,才能培養出產業界所需的人才。

黃昆輝特別提到上個月二十九日,基金會舉行一場「高等教育重要議題民調」發表會,會中有位記者朋友就表示,教育不能只為了經濟發展。他回應:的確教育不能「只為了」經濟發展。但是教育在國家體系中,屬於「支持系統」(supporting system) ,教育要支持社會發展、文化發展,乃至國家整體發展,當然也包括經濟發展在內。教育是透過培養、提供經濟所需的人才與人力,以促進經濟成長。當前,臺灣的教育為長年累積的問題所困,經濟也仍未見提振,加強教育與經濟的連結、學校與產業的合作,不失為一個可行的策略:在教育決策過程加入講求效益與效率的概念與做法,對改進教育政策有相當大的助益;而妥善的教育政策可讓學校更有效地培養人才,進而促進經濟成長。因此,教育「也應該」要有支持經濟發展的觀念,才是正確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