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大學李鐘和教授:有效的終身學習,技能迎接新科技

《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2018,10,8〉
韓國高麗大學經濟學教授Jong-Wha, Lee(李鐘和)發表以「教育與包容性成長」(Education and Inclusive Growth)為題的研究論文。他使用1980-2014年間,總計99國的跨國數據,以量化研究方式,探討「教育程度」對「經濟成長」及「收入分布」等變項的影響。以下摘要論文重要內容。

李教授首先引用《禮記.學記》之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提示教育程度為一個人的主要資產,決定了個人在勞動市場上的所得。個人平均受教育年數的多寡影響著整體經濟的成長,99國的人均GDP成長率約達0.4%。教育使人有能力從事複雜的工作,適應經濟生產體系不斷變化的需求,從而提高了勞動者的效率,因此,受良好教育的人將促使國家更具創新力,便能
生產更複雜、更富經濟價值的產品。

充足的人力資本能促進物質資本的成長和科技上的發展。同樣的,物質資本的增值和以技術為本的變革皆能提高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並提升人才的技能,進而鼓勵人力資本的發展。然而,過去以跨國回歸法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中,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與經濟成長多半不具統計上的顯著性,這樣的統計結果可能因為這些研究多使用每人受教育的平均年數作為測量人力資本的依據,卻未考量不同國家與年代在教育上的落差。J. R.
Barro和李教授在2015年的研究也發現,唯有中等和高等教育較為關鍵,受高教育程度的勞動者能促進技術發展,進而提高勞動人口的人均GDP成長率。

此外,李教授亦指出:提高女性勞動人口的教育程度,將有利於整體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在控制國家環境及國家政策等變數下,教育不均等與收入不均等之間具高度正相關。H. Lee與李教授於2018年的研究提到,近數十年來許多世界經濟體因薪資上的快速成長、貿易擴張及高速的科技發展,接續面對國民收入不平等的窘境。

李教授的研究也顯示,過去三十年間,強化教育的擴張為促進經濟成長的主因。有批評指出,雖然國家大量培育出受高等教育的人力,但是礙於學用落差,這些勞動人口並未能符應產業的需求。因此,李教授認為,在勞動市場快速變遷的情況下,教育要能幫助即將邁入職場工作的年輕人培養「未來的技」,不單是技術能力,更需涵蓋認知與人際上的技巧(4Cs),包括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造力(Creativity)、協作能力(Collaboration)及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擁有這些能力才可免於被人工智慧(AI)及機器取代,培養所有學生的認知與非認知能力,並同時強化他們的資訊及通訊科技(ICT)技能。同時,政府亦需積極鼓勵企業及其員工不斷強化自己的技能且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

總之,李教授的研究證實,教育程度在經濟成長和收入分配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個人平均受教育的時間年數增加,人均GDP也將隨之成長。此外,提高受教育的時間也將降低教育不均等的狀況,從而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現象。而打造一個完善的教育系統及政策是達成包容性經濟成長的首要條件。近幾十年來,在科技快速成長及貿易全球化下,貧富差距日益加重,為縮小收入的不平等,我們應當提供教育程度較低或非技術人員專業的職業教育訓練,以抵銷國際貿易及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是故,許多國家的教育和訓練體系必須有所改革,以趕上現今技術的發展。在這資訊及通訊科技(ICT)和人工智慧(AI)當道的新時代,勞動者皆應透過有效的終身學習,以相應的技能迎接新興科技的來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