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濟學家Dr. Psacharopoulos : 教育不應該是一種方便權宜的投資。

《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2018,10,6〉 國際知名教育經濟學家Dr. Psacharopoulos應邀參加「2018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並發表演說:「為發展
而教育:政策為何?」他強調:「教育是一種創造人力資本的投資」。他進一步表示,人力資本需要倚靠多年經營才能建立,而且要經過數十年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因此,教育不應該是一種方便權宜的投資。

Dr. Psacharopoulos分析UNESCO(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與多個國家的教育方案,歸納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類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基於直覺、預感或政治因素之影響,鮮少以「可行性研究結果」為基礎。即使可行性研究結果已獲共識,政治人物可能還是會因選票考量而予以忽略。

而在各國例證中,Dr. Psacharopoulos指出教育領域裡常見的問
題有:
1、 初等教育覆蓋率:低收入國家中,讓六至十二歲兒童入學受教育並從學校畢業,是一項挑戰。根據UNESCO統計,仍有兩億兒童未能就學。

2、 中輟:即便是歐盟,原定2010年將中等教育輟學率降至10%以下,但是卻仍有16%的男性學生輟學,於是目標被改訂至2020年。
3、 教育品質:教育政策另一目的在於確保學生確實學習主題科目。世界銀行提出2020全民學習教育策略,但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中數據看來,各國教育表現差距極大。
4、 籌募資金:教育支出佔GDP的比例範圍約2%~7%,而未能達到教育目標的理由當中以財務短缺最為常見。
5、 社會不平等:教育本是為促進社會流動,但是不平等指數卻不減反增。
Dr. Psacharopoulos也表示,最近十年間有許多研究證據顯示,
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且具有一系列的非市場性效益,例如:改善健康、降低犯罪、提升公民素質等。而教育的平等2面向,在教育補貼方面,公共經費具有遞減性的特質,意即貧窮階級透過納稅負擔富人之教育經費。

綜觀社會,教育並不會在真空中運作,學校身處的社會環境同時也受政治以及制度的影響,但是制度性的改變,例如引進監測與評估系統、集中考試、教師激勵和責任制等,都可能提升學校的素質,但是若要降低成本卻非易事。

針對教育政策,Dr. Psacharopoulos歸納出一些「邁向較佳政策
」(toward better policies)的方案:
1、 任何教育政策付諸實行之前,必須檢視教育體系外的制度對此政策施行是有利還是有害?
2、 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同時解決全部的教育問題,因此必須確立優先順序,而且應該以有效性和公平性為考量基礎,以成本利益(cost-benefit)和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分析來決定
3、 要提供誘因:例如私立學校較公立學校更易於提供誘因,進而達到吸引並留住較佳師資的目標。
4、 學校要存有一套有效的評價系統,而且評價結果要能回到體系中實行,例如評價好的老師得到獎勵,評價差的老師被解聘。
5、 權力下放:賦予學校教育相關決策權,再佐以評鑑和責任制,便可在教育體系內達成權力下放。
6、 資金提供與資助兩者分離:公立學校可採行間接提供經費之方案,如提供教育券,讓學生有進入公立或私立學校的選擇權,而該資金的間接流動,就可能成為社會中一股重要的重分配力量。
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關係密不可分,但是制定何種教育政策能有益於社會,目前卻無一致共識。Dr. Psacharopoulos故提出一系列實證基礎的政策建議,並檢視歷年研究成果,型塑理論架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