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楚講明白/胡宗駒(前中央社華府特派員)
政界有些人有一種毛病,老是叫別人說清楚講明白,可是對自己那些狗皮倒灶的事卻總是說不清楚,也講不明白;新聞界也是如此,批評別人的時候總是義正詞嚴,要別人坦誠,但碰上自家有些見不得人的事時,卻又千方百計巧言掩飾。
今年8月末,舊金山的《灣區新聞集團》(Bay Area News Group)悄悄在它的網頁上刊登了一則約七百字、沒有署名的報導,大致說,這個集團旗下的11 家日報將合併為兩家報紙:《時報》(Times)和《東灣論壇報》(East Bay Tribune),文中簡略表示,這項重組旨在加強區域和當地新聞報導。
該集團沒有詳細說明進行這項重組的原因,沒有講清楚為何要把已發行了125年的旗下著名報紙之一《奧克蘭論壇報》(Oakland Tribune)併入《時報》,也沒有說明那些曾採訪過「鐵達尼號事件 」和「911恐怖攻擊事件」的記者將何去何從。《灣區新聞集團》總裁杜利(Mac Tully)在那則宣告中僅表示,採取這項行動是為了今後對讀者與廣告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卻淡化了該集團裁減記者對新聞報導質量的可能影響。
去年,有些讀者也許還記得,維吉尼亞州的《每日新聞 》(Daily Press in Newport News, Virginia)透露了一則改組消息,論壇報母公司主管企業關係業務的副總裁魏特曼 (Gary Weitman)也說是為了推動一項「先驅計畫」,目的是為了加強當地新聞報導,但對削減記者與將編輯工作集中到母報這些作為要如何增進當地新聞報導卻難以自圓其說。
《今日美國報 》(USA Today)去年進行新聞部門改組,該報發行人韓克 (David Hunke)接受〈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訪問時說,是為了該報下四分之一世紀的發展需要,可是這種說法卻跟該報一下子裁掉了130名記者的實際情況兜不攏。
當《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San Diego Union-Tribune)� 於2009年被賣給一家叫Platinum Equity 的證券公司時,該報負責人隱諱了公司經營不善的事實,反倒說是要引進有經營天才的人,藉以激勵事業的成長與發展。然而卻沒有任何人說明,像這麼一家證券公司怎有管理報紙的經驗,果不其然,報紙出售三天後,新業主一下子解雇了192位員工,三個月後,再削減了112個職位。
媒體分析專家達克脫 (media analyst Ken Doctor)說,報紙經營績效欠佳,導致報老闆裁減記者與編輯,對外總說是要採 「精兵主義」,減人不減新聞質量,但事實是這樣的重組常使新聞專業可信度流失;他估計,在過去10年內,全美有半數以上的報紙縮減了新聞部的規模,使得許多重大新聞不見天日,大大小小的腐化敗德醜聞沒被揭發 。
達克脫認為,媒體老闆總覺得何必要對閱聽大眾講實話?何必要在公眾面前洩自己的底?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專門追蹤主流媒體的部落客霍普金斯 (Jim Hopkins)指出,媒體要別人說真話,自己卻躲躲閃閃不夠透明,顯得很虛偽。
霍普金斯在部落格中撰文指出,〈甘迺特報系〉(Gannett’s Newspapers)總經理杜保 (Craig Dubow) 於10月初退休時,報系推崇他,說他有資格領取3700萬元的退休金,而沒有講真話,指出他過年內,曾解雇了數千名員工,削減了尚在職員工的補償金,在他任內,公司的股票價值下跌了85%。
不過有些大報深感有必要作自省, 於是設立了全職的報社內部監察員 (ombudsmen),專門調查與報導自己報社裡的醜聞或令人尷尬的事情,包括記者的不當行為等。有些報紙也有所謂媒體記者 (media reporters)專門報導新聞圈內事。
《華盛頓郵報》調查員古林 (Bill Green)曾就該報記者庫克 (Janet Cooke) 1981 年捏造新聞一事,撰寫了 1萬 4000字的調查報告;《華爾街日報》於1984年調派了十多位記者和編輯調查對該報專欄記者溫安斯 (R. Foster Winans)的內部交易指控。《洛杉磯時報》於1991年報導了該報發行人以時報星期日特刊對 「史岱普勒斯中心」(Staples Center)的專題報導與該中心所有人換取對分廣告收益的內幕消息。
曾擔任過 NPR 內部調查員的狄伏京 (Jeffery Dvorkin) 現任新聞機構調查員組織� (Organization of News Ombudsmen) 執行長,該中心以加拿大多倫多為總部所在地;他說,全美1500家主要報紙中,大約有30家報社設有調查員的職位,至於電視部分,就他所知,只有 ESPN 和� PBS兩家而已。許多廣播公司自稱現有負責作業標準監管的編輯,設了獨立作業的調查員,報導了公司內部的事情,有時反可能導致法律糾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