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2025非核家園

今天會議的主題是「核去核從的台灣能源政策」,本人身為民進黨主席,同時也是下屆總統參選人,我很願意藉由這樣的場合再一次針對社會大眾所關心的「2025非核家園」整體政策主張做扼要的說明,並接受來自各方意見的批評與指教。

我由衷相信,經由公民對話及理性探討,台灣社會將更清楚民進黨所持的立場與態度,也會願意和我們一起走上這條艱苦而漫長的道路。

一、什麼是2025非核家園?為何是2025年?

所謂「2025非核家園計畫」,就是透過尋找替代能源、提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和電業自由化,來達到讓台灣在2025年不必依賴核能發電的計畫。
我們的具體主張包括:

第一、核四不運轉,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

第二、加速老舊火力電廠汰舊換新,提高發電、輸配電及用電效率。

第三、推動節能技術,提升再生能源比重(每年至少增加1%)。

第四、創造環保與經濟雙贏之綠色經濟,確立國家永續發展路線。

達成非核家園需要一段社會共識產生的過程,很難說停就停。2025年是核三廠除役的時間,我們有13年的時間,可以完整規劃按部就班的完成,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執行力,不能因為「法律沒有訂時間表」,就可以兩手一攤,一副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的模樣。

想當年,年輕的甘乃迪總統發下豪語,承諾10年內將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阿波羅登月計畫,從此人類科技的新疆界延伸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身為總統,就是要清楚的設定目標,從政府到整個社會才會有行動力。國家領導人必須有能力,面對最困難的決定,必須回應人民的恐懼,而不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代。很多問題不能夠拖著不解決,所以我提出「2025非核家園」,就是要有時間表,不能讓理念停在口號,而且要把資源、能源的問題一併解決。

二、為何我們要擺脫核能的依賴?

第一、核電是一種高風險的科技,無論在人為上或技術上,都不容許有任何的錯誤與疏失。德國的核電技術裝備,雖然列屬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但到目前為止,也還是發生過2000起核子反應爐的故障事件,而全世界564座曾經或正在運轉的核電機組,有6座發生過損毀事故,機率超過1%。

第二、台灣有3座被國際評為「高核災風險」的核電廠座落於首都圈內,一旦發生事故,超過600萬人口必須面臨疏散,對社會與經濟造成的重創將難以承受。因此,我們不能讓核一、核二及核三廠延役的方案通過,而且要吸取福島核災的教訓,在電廠除役前嚴格監督其運轉安全。

第三、核四續建不商轉:核四施工期間,台電逕自核准一千多項變更設計,對此監察院也通過了對台電公司的糾正案。核四的安全令人憂心,但若從契約上來看,斷然停建要付出的違約金與後續處理成本,同時在社會還沒有足夠共識的情況下,斷然停建也會造成許多社會成本。我們必須權衡興建所需的預算較多,還是在此時停建所帶來的成本比較高,因此我提出「核四續建、不運轉」,才能在2025年底前真正實現非核家園的理想目標。但是,如果任何一位領導人可以降低這些社會成本,也可以降低契約違約金及後續處理成本,我們隨時可以考慮檢討核四作後續處理的各種方案。
三、歐洲廢核風起雲湧,台灣呢?

1986年俄國車諾比事件發生後,隔年義大利便舉辦全民公投決定廢核,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唯一沒有核電廠的國家。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後,德國執政的梅克爾總理率先宣布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廠,而且這項決定所有德國政黨皆有的共識。瑞士政府隨後跟進,表示將逐步關閉境內5座核子反應爐。義大利本月初也再次舉行公投,在有效投票率57%的情形下,有高達百分之95的民眾反對興建核電廠的計畫,顯示國際社會-特別是歐洲先進國家對於核電的思維有了徹底的翻轉。
反觀我們台灣,馬政府不斷告訴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其他方式能完全取代核能發電,而且核四不運轉台灣會缺電,導致影響經濟發展,所以也沒有時間表的問題。

事實真如馬政府告訴我們的那樣嗎?許多專家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2010年台灣地區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23.4%,其中核電約佔18%,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分析報告指出,即使現役核電廠全數停機,依照現有的備載電量,仍然超過尖峰用電的10.9%,因此並無所謂缺(限)電的問題。

第二、只要改善現有火力發電機組效能,建構完善的區域智慧型供電網路,提高用電效率,將可增加現有電力供給。

第三、這次我到德國考察,得知德國的替代能源的比率將從現在的17%,提高到2025年的25%,甚至在2030年希望達到40%。但反觀台灣使用再生能源的比重偏低,馬政府預計2025年從現在的4%提升到6.5%,相當消極保守。

台灣可以藉由逐年降低核電依存度,並提高再生能源的比率,希望在2025年可以提高到12%以上。一方面取代核電,一方面也可以達成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跟上時代的腳步,打造台灣的在地經濟、綠色產業。

四、台灣的綠能新政在哪裡?

美國總統歐巴馬2008年就任後大力提倡「綠能新政」(Green New Deal),計劃以替代能源作為經濟復甦主軸,十年投資1500億美元於太陽能、風力與生質燃料等相關產業研發,預計可創造500萬個「綠領」工作。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2009年也公布了《英國低碳過渡計劃》以及《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可再生能源戰略》和《低碳交通計劃》三個配套文件。未來12年政府將投入1000億英鎊,有效促進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未來數年,全球的再生能源產業(包括風力、太陽能到生質能)可創造出230萬個工作機會。在2030年之前,全球可達2,040萬個就業規模。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也大膽預測,10年內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將比石油與天然氣計畫更為廉價,也更具商機。
對於綠能產業的投資,正逐漸獲得世界各國的重視,從韓國到日本,從法國到德國,在這些政府領導人的眼中,綠色事業不單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更可轉化為解決經濟危機的有效方案。

讓我們把視野拉回台灣,民進黨在2008年在野之後,我們進行了政策總檢討,在「十年政綱」裡,民進黨也針對環境及經濟發展等問題做了詳細的檢討。

我們不認為環境保護不必然會讓產業無法發展,事實上,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相輔相成,未來發展的新型產業,必須是對土地、環境是友善的,屏東的「養水種電」計畫,就是在地經濟的最佳示範。

台灣是世界第二大的太陽能電池、電板生產國,如果政府推動太陽能發電、擴大內需市場,外銷的產品品質將更好、也更具競爭力,對台灣來說是一個極佳的產業發展機會;在發展在地經濟產業的同時,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正是台灣目前最需要的。

總而言之,綠色經濟與對環境友善的產業,是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台灣下個階段產業政策重點,也是我們最大的使命所在。

最後,讓我再次重申,「2025非核家園」建立在四個基礎之上:核能電廠依限除役、改善火力發電效率、提高再生能源比重、創造綠色經濟產業。「十年政綱」的提出,絕對不是喊喊政治口號,而是具體的,對下一代負責任的行動方案。
2025年是台灣實現非核家園的最後期限,至於何時邁開步伐,排除萬難踏出第一步,操之在每位國民的手中。

台灣不是民進黨的,台灣也不是國民黨的,台灣是我們大家的。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我們共同開始這項艱鉅使命讓我們改變這個國家,讓我們合力為下一代做出正確的抉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