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義院士 手稿捐贈國圖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6/29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教授把他的大作《戲曲演進史》 手稿捐給國家圖書館,國圖訂於7月1日(週三)在該館的國際會議 廳辦理捐贈儀式, 邀請學術界人士及曾永義教授家屬和門生故舊出席觀禮。《 戲曲演進史》規模宏大,內分「宋元明南曲戲文編」、「 金元明北曲雜劇編」、「明清戲曲背景編」、「明清傳奇編」、「 明清南雜劇編」、「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等10個部分, 是中國戲曲研究之大成,是繼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後一個新的里程碑。
曾永義教授是目前華人世界中,唯一能創作崑劇的作家, 不論劇本架構,措辭韻腳,一派古色古香,極為考究, 如同出自明清大家之手,本本精彩。比如「新編崑劇《韓非.李斯. 秦始皇》」、「新編崑劇《二子乘舟》」、「新編崑劇《孟姜女》」 、「新編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鄭成功》」、「 新編歌劇《桃花扇》」等皆為佳作。
捐贈儀式並邀請唐文華、溫宇航、趙揚強、朱民玲等名角演唱「 八仙過海」、「天官賜福」、「降黃龍」等段子戲, 國家圖書館並於當日推出「酒話連篇----曾永義院士手稿小展」 。
國圖曾淑賢館長表示,這次為曾永義教授第二次饋贈手稿予國圖,2 017年曾教授即捐贈國圖一批手稿,計有300多 件,除了學術論著外,也有許多遊記、抒情散文和舊詩,連同《 戲曲演進史》,捐贈手稿字數已超過200萬字。 曾永義教授的饋贈,可為文化表率,必起示範作用, 使社會各界更加重視和支持國家圖書館名家手稿的典藏工作。
曾淑賢館長也指出,資訊時代,人們多已不用紙筆書寫, 以後可能也不會再有任何手稿, 所以就文化傳承和文化資產的保存上, 名人名家手稿都應努力加以珍藏,近年國家圖書館入藏之名家手稿, 數量已達8萬件,國圖並建置「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 把收藏的名人手稿、書畫等不同形式的表現數位上網,全球開放, 方便讀者閱覽、欣賞和研究。
曾永義教授學術廣大,著作等身,在學術上的貢獻約有以下4個面向 :
致力於戲曲理論與戲曲史上一些根本性、爭議性問題的解決。比如「 戲劇」與「戲曲」的分別,戲曲起源、形成的問題。另如戲曲中「 小戲」、「大戲」、「劇種」、「腔調」等概念, 以及「南戲」、「北戲」的形成和淵源, 都經曾教授之手而得以釐清。
開發學術新領域與揭示研究方法。曾教授以樸學實證為根底, 開發學術的新領域。如對中國地方戲曲、明清雜劇的全面探討; 論述元雜劇之體製規律及演出過程; 辨別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 研究參軍戲的成立和演化等等,都是論題研究的先驅。
開啟俗文學資料之整編與研究。曾教授早在1973年即主持完成中 研院史語所典藏俗文學資料的整理、分類和編目工作,將資料分為6 大部屬、175類、10801種、14860目;又於1996年 受教育部託,完成《俗文學教材與研究資料》之編輯, 明確俗文學之範圍類別,並說其定義、述其特性、發其旨趣、 詳列書目。其中有關「民族故事」與「影子人物」尤為一家之言.
引領臺灣鄉土傳統藝術之調查研究,並將民族藝術文化輸出於國際。 曾教授長年率領學生作臺灣民俗技藝如: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 傀儡戲、皮影戲,以及中國大陸各省地方戲曲之調查。另主張「 以民族藝術作文化輸出」,親率劇團至美國、韓國、日本、中美洲、 東南亞、澳洲、南非、中國大陸作巡迴演出,宣揚藝術文化。
曾永義教授一生教學研究,曾任臺大中文系教授, 現為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臺藝大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教授獲獎亦多,有國家文藝獎、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優良研究講、中山文藝獎、教育部學術獎、 金筆獎、中興文藝獎、金鐘獎最佳傳統戲劇節目獎、 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最佳作詞人獎、以及曾經獲馬英九總統頒授「 二等景星勳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