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與客觀?』的真相
-0909與0916凱道群眾活動新聞報導之檢視
(台北訊)廣電基金於10月5日召開「公平與客觀?」的真相─0909與0916凱道群眾活動新聞報導之檢視座談會,邀請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所助理研究員徐永明、媒體工作者陳立宏、台灣角社社長鍾年晃、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等人進行與談。
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表示『凱道群眾活動』的新聞觀察數據及統計資料,是由廣電基金新聞觀察小組針對9/9施明德發動的倒扁運動及9/16台灣社舉行的「我們在向陽的地方」反倒扁活動各家新聞台的紀錄分析,觀察時間從14:00至21:00,觀察頻道:年代、東森、中天、民視、三立、TVBS-N、非凡及台視、中視、華視、GTV1等11台,統計數據見附件。林育卉指出這次觀察紀錄過程中,看到部分媒體的立場在不經意的地方清楚展現,值得細細探究到底在施明德倒扁事件當中,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是事件的報導者?事件的旁觀者?亦或是事件的參與者兼下指導棋的首腦?她舉出幾則報導來印証她的懷疑:TVBS-N---台東原住民「北伐」倒扁、圍城之夜TVBS全程「守護」;東森「暴民攻擊 弱女驚泣!」、「暴民見紅就打!」,媒體還有公正與客觀的立場嗎?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林育卉也提到,從這次的觀察中不論報導量或報導的角度,媒體都有再檢討的空間,尤其是新聞內容嚴重地撕裂社會,媒體更是難辭其咎。在這個閱聽眾都快窒息的苦悶中,竟還有部分媒體無聊當有趣,新聞大幅報導遍地開花,還製作形象廣告呼籲民眾不分紅藍綠,大家一起觀賞他們巨觀、沒偏見又容忍的新聞報導,一邊放火、還一邊喊救火,莫此為甚。
徐永明助理研究員表示新聞媒體的專業是最後的守護,有關這二場活動的報導,建議廣電基金邀請各家媒體編輯台的負責人探討此次活動的報導的分配是否符合新聞專業、偏差大是否會傷害到新聞台的形象、如果這運動是靠媒體支撐,那倒扁運動是否會產生很大的傷害,同時呼籲學術界應站出來做些事及在倒扁運動之後,廣電基金應舉辦大型研究,探討談話性節目找林正杰上節目及把一個現行犯當成英雄報導及訪問,媒體的態度與處理是什麼?
鍾年晃社長表示台灣目前面臨國家認同及族群認同問題,在倒扁活動後媒體又引發階級意識對立問題,倒扁是社會運動包裝下的政治活動,媒體報導時更應該做好平衡報導及注意比例問題,但9月9日及16日媒體報導比例完全失衡。電子媒體倒扁談話性節目收視率早已往下滑,與媒體呈現事實狀況剛好相反,而媒體只是在違造多數,讓閱聽人誤以為倒扁是主流、是多數。鍾年晃悲觀的認為要媒體自律很難,需要他律,而民眾也應該對媒體反撲。
陳立宏先生引用簡余晏對大專院校學生接觸媒體的調查發現,看新聞愈多者愈傾向統派,比較不看新聞者比較沒有國族認同分歧問題,這代表新聞媒體傳達出傾向中國或統一意念及對本土的歧視或敵視。針對9月9日及16日媒體報導嚴重偏頗問題他表示,媒體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不斷引進外資,而外資多數來自中國,因此媒體報導需做給資金來源者看,再加上政府對媒體引進外資又莫可奈何,如此扭曲不平衡的狀況下,更加造成對本土或台獨意識的打壓。民主化後媒體變成商業主義下的怪獸,媒體打著讓民眾知的權利,往往在標榜新聞自由下而傷害到別人。
盧世祥執行長表示台灣媒體很難成為留紀錄的媒體,他引用BCC、NHK及中央社新聞報導專業守則,苦口婆心希望媒體遵守新聞專業,他再次強調新聞工作者須秉持5項原則:1.注意角色問題,秉持客觀的第三者才不會偏頗。2.報導準確。3.公平原則。4.完整性。5.負責,有錯需更正。他認為唯有秉持新聞專業原則,才能拿捏角色分際,導正報導偏差,萬一報導偏差就會造成報導時間不成比例。新聞工作者不應自毀公信力,自殘新聞專業。
(台北訊)廣電基金於10月5日召開「公平與客觀?」的真相─0909與0916凱道群眾活動新聞報導之檢視座談會,邀請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所助理研究員徐永明、媒體工作者陳立宏、台灣角社社長鍾年晃、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等人進行與談。
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表示『凱道群眾活動』的新聞觀察數據及統計資料,是由廣電基金新聞觀察小組針對9/9施明德發動的倒扁運動及9/16台灣社舉行的「我們在向陽的地方」反倒扁活動各家新聞台的紀錄分析,觀察時間從14:00至21:00,觀察頻道:年代、東森、中天、民視、三立、TVBS-N、非凡及台視、中視、華視、GTV1等11台,統計數據見附件。林育卉指出這次觀察紀錄過程中,看到部分媒體的立場在不經意的地方清楚展現,值得細細探究到底在施明德倒扁事件當中,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是事件的報導者?事件的旁觀者?亦或是事件的參與者兼下指導棋的首腦?她舉出幾則報導來印証她的懷疑:TVBS-N---台東原住民「北伐」倒扁、圍城之夜TVBS全程「守護」;東森「暴民攻擊 弱女驚泣!」、「暴民見紅就打!」,媒體還有公正與客觀的立場嗎?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林育卉也提到,從這次的觀察中不論報導量或報導的角度,媒體都有再檢討的空間,尤其是新聞內容嚴重地撕裂社會,媒體更是難辭其咎。在這個閱聽眾都快窒息的苦悶中,竟還有部分媒體無聊當有趣,新聞大幅報導遍地開花,還製作形象廣告呼籲民眾不分紅藍綠,大家一起觀賞他們巨觀、沒偏見又容忍的新聞報導,一邊放火、還一邊喊救火,莫此為甚。
徐永明助理研究員表示新聞媒體的專業是最後的守護,有關這二場活動的報導,建議廣電基金邀請各家媒體編輯台的負責人探討此次活動的報導的分配是否符合新聞專業、偏差大是否會傷害到新聞台的形象、如果這運動是靠媒體支撐,那倒扁運動是否會產生很大的傷害,同時呼籲學術界應站出來做些事及在倒扁運動之後,廣電基金應舉辦大型研究,探討談話性節目找林正杰上節目及把一個現行犯當成英雄報導及訪問,媒體的態度與處理是什麼?
鍾年晃社長表示台灣目前面臨國家認同及族群認同問題,在倒扁活動後媒體又引發階級意識對立問題,倒扁是社會運動包裝下的政治活動,媒體報導時更應該做好平衡報導及注意比例問題,但9月9日及16日媒體報導比例完全失衡。電子媒體倒扁談話性節目收視率早已往下滑,與媒體呈現事實狀況剛好相反,而媒體只是在違造多數,讓閱聽人誤以為倒扁是主流、是多數。鍾年晃悲觀的認為要媒體自律很難,需要他律,而民眾也應該對媒體反撲。
陳立宏先生引用簡余晏對大專院校學生接觸媒體的調查發現,看新聞愈多者愈傾向統派,比較不看新聞者比較沒有國族認同分歧問題,這代表新聞媒體傳達出傾向中國或統一意念及對本土的歧視或敵視。針對9月9日及16日媒體報導嚴重偏頗問題他表示,媒體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不斷引進外資,而外資多數來自中國,因此媒體報導需做給資金來源者看,再加上政府對媒體引進外資又莫可奈何,如此扭曲不平衡的狀況下,更加造成對本土或台獨意識的打壓。民主化後媒體變成商業主義下的怪獸,媒體打著讓民眾知的權利,往往在標榜新聞自由下而傷害到別人。
盧世祥執行長表示台灣媒體很難成為留紀錄的媒體,他引用BCC、NHK及中央社新聞報導專業守則,苦口婆心希望媒體遵守新聞專業,他再次強調新聞工作者須秉持5項原則:1.注意角色問題,秉持客觀的第三者才不會偏頗。2.報導準確。3.公平原則。4.完整性。5.負責,有錯需更正。他認為唯有秉持新聞專業原則,才能拿捏角色分際,導正報導偏差,萬一報導偏差就會造成報導時間不成比例。新聞工作者不應自毀公信力,自殘新聞專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