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政策能幫助弱勢學生翻轉人生嗎?
【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7/27台北報導】
圖:黃昆輝董事長主持座談會----基金會提供
圖:黃昆輝董事長主持座談會----基金會提供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邀請學者、 專家及教育界人士探討我國現行弱勢學生的補助政策與扶助方案的實 施成效。董事長黃昆輝致詞時特別強調, 大家都相信教育是弱勢學生翻轉人生的重要管道。 投資弱勢者教育既合乎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 也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另從人力資本理論來看, 弱勢學生藉教育提升能力,一方面能夠增加國家的勞動力, 另方面也可以減輕社會照顧的負擔。國外學者研究已證明: 投資弱勢者教育,對個人或社會而言,投資報酬率都很高, 值得重視。
目前,政府對弱勢教育採行相當多的補助政策與扶助方案, 基金會為了瞭解其實施成效, 特別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王麗雲教授等人主持「 區域發展與教育弱勢扶助方案」與「 高等教育不平等現況與弱勢扶助方案」兩項專題研究, 深入探討中小學與高等教育兩個階段的實施狀況。 王教授在焦點座談會中提出下列重要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加強中小學扶助方案,及早積極介入
高教弱勢扶助方案較具體、全面,包括學雜費減免,助學貸款、 助學金等「經費補助」,以及繁星計畫、原住民升學保障等「 入學協助」,另有學習輔導及職涯輔導等措施。中小學則以補救教學 計畫、課後照顧服務等「學習協助」為主,協助整體性較為不足。
其實,中小學生自我照顧能力不足,更需要協助與輔導, 及早介入協助,提升其能力,成為影響他能否繼續升學, 接受高等教育的關鍵因素。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Dr. Heckman指出:透過早期扶助方案提高弱勢學生能力, 帶給個人與社會的投資報酬率甚高。幫得晚不如幫得早。
建議:政府全面檢討中小學弱勢扶助方案,規劃更有系統、 更完善的方案,及早積極介入。
二、重新檢討弱勢界定的標準,提升執行效率與效能
政府界定弱勢學生一直以收入等級、身分等作為標準, 但在社會變遷下, 過於僵化的判別標準已經無法篩選出某些真正需要協助的潛在弱勢者 。例如,家庭功能失能的家庭,家中有重病患經濟負擔沉重者。 又如,都會區弱勢家庭以環境、文化不利問題為主。此外, 在執行層面亦有若干問題,例如,有些弱勢學生重覆多次領取補助、 家長領取助學金移作家用。又如,部分社會住宅區則因弱勢家庭較為 集中,學區內學校弱勢學生輔導負荷超載,執行效率與效能偏低。
建議:政府依據社會與環境變遷,重新檢討建立界定弱勢的標準, 確認弱勢學生類型,提供對應有效之協助。
三、整合政府與民間、部會之間與專業之間的資源
目前實施的扶助方案種類繁多, 而弱勢學生及其家庭的狀況更是多樣複雜, 弱勢扶助面對的不是經濟單一問題。例如,除了貧窮之外, 學生可能有身心障礙或行為偏差問題, 而其家庭也可能屬於隔代教養或家庭失能等狀況。 弱勢扶助絕非經費補助,即可解決問題,必須有心理輔導、 特教安置或社工介入才能解決個案的困境。 而這些不同專業在政府部門又分屬不同部會主管, 因此弱勢扶助工作也需要跨部會的協調合作。此外, 人稱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善心人士很多,獎助學金、 愛心捐款非常多,若能整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統籌規劃, 應可擬訂較為完善的弱勢扶助計畫。
建議:結合教育、心理、社工等專業,共同解決弱勢個案, 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統籌規劃弱勢扶助計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