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寒冬既長且冷 伊於胡底?

 2017-04-09╱中華日報╱第A4版╱綜合/財經╱彭志平╱綜合

正當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塞滿川習會、美國轟炸敘利亞、北韓發射飛彈等大條事之際,香港媒體圈也爆出一個震撼彈。繼去年香港《太陽報》退出市場、近兩年香港「壹傳媒」大幅裁員等消息之後,香港新興網路媒體「端傳媒」於五日突然宣布大幅裁員。回顧這一、二十年全世界的媒體經營環境,這場寒冬又長又冷,而且,在諸多不利因素之下,還不知道寒冬何時結束。

   端傳媒是在二○一五年八月三日正式上線,距今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端傳媒並且網羅了許多好手,內容口碑不惡,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就囊括港台兩地多項新聞獎項。在宣布大幅裁員之前,據傳,端傳媒曾尋求香港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資金奧援,但最後還是擋不住「阮囊羞澀」的壓力。

  虧損止不住 香港紙媒連環倒

   這兩年若干香港報紙因為虧損無法止血而走入歷史。以成立長達五十六年、而且還有澳門賭王何鴻燊入股的《新報》而言,二○○七年即因財務壓力搬遷廠房,並且全面進行改革。但是,由於利基侵蝕嚴重,這番改革並無法幫《新報》力挽狂瀾,終於在二○一五年七月十二日停刊。

   另一家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太陽報》,也在去年四月一日起暫停出報,該報的電子報和網站也從同一天起停止運作。在停刊之前,《太陽報》已連續十六年名列香港第三大中文報,二○一四年年底的讀者數還高達一百七十四萬人。終於在去年三月二十九日,其母集團《東方報業集團》宣布,「鑑於近年香港營商環境轉差」而停止運作。

   這股紙媒倒風不只颳在香港,全世界許多國家都無法避開。去年二月二十九日,英國「三一鏡報集團」宣布發行新報紙《新日報》,發行之初訂下的目標是每天二十萬份。正當英國報業不知應為此振奮,還是看衰之際,《新日報》就已宣布去年五月六日起停刊。從開始發行到收工打烊,《新日報》的壽命不到兩個半月。

  經營不善 都是網路惹的禍?

   如果再把視角放開一點,就算市場規模比較大的美國,報紙一樣經營艱困。例如,二○○九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就已不再發行紙本,只有週日才發行紙本。二○一○年八月,美國第一大報《今日美國》宣布裁員百分之九,將傳統印刷轉型為數位網路化。

   如果在網路化的年代,只有紙媒難以存活,倒也不令人意外,問題在於電視台一樣不好經營。英國廣播公司(BBC)雖然有政府的財政政策支持,但二○一五年七月二日也喊出裁員一千人。這已不是BBC第一次大幅裁員,早自二○○四年起就至少已裁減七千個職缺。

   不少人將媒體的經營困境指向網路大行其道,此一說法的確有其道理。根據市場調查機構eMarketer估算,二○一四年美國包含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內的之行動裝置廣告已接近一百八十億美元,較二○一三年大幅成長百分之八十三。也就是在二○一四年,美國行動裝置的廣告金額首度超過報紙的一百七十億美元,也高過廣播的一百五十五億美元。

  網路獲利模式 還在瞎子摸象

   廣告量的移轉當然是網路化對傳統媒體的主要衝擊之一,但是,網路化,乃至於行動裝置大行其道,更讓受眾接觸媒體的型態發生大幅改變。根據「路透數位新聞報告二○一六」的調查,在十八歲到五十五歲以上的五個年齡層中,以廣播作為主要新聞來源的比例最為穩定,但也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如此看來,廣播雖然仍居最弱勢,但受網路化的衝擊卻也最小。

   報紙在十八歲到四十五至五十四歲的四個年齡層中,都已不到百分之十,連五十五歲以上也只剩百分之十二。更讓人意外的是,電視也儼然要成為弱勢媒體了,從五十五歲以上到十八歲至二十四歲的五個年齡層中,以電視最為主要新聞來源的比例依次是百分之五十三、四十六、三十七、二十九、二十四,年輕人也不太愛看電視了。

   網路跟社群媒體當然就是網路化、行動裝置普及的最大贏家,這也反映在廣告收入的變化。只不過,傳統媒體雖然紛紛往數位化轉型,但獲利模式卻仍在摸索之中。「彭博媒體集團」執行長史密斯甚至形容,實際貢獻內容的媒體所能分到的廣告金額,只是靠全球性社群網站龍頭「掉下來的紙屑維生」。

   目前,放眼全世界,除了《紐約時報》之外,似乎還看不到傳統媒體轉型網路化之後,真正靠內容營利的成功範例。而且,在大多數的歐美國家中,二○一五年之前曾付費訂閱網路看報的比例普遍不超過百分之十,更讓傳統媒體轉型數位化面臨撞牆。看來,媒體的這場挑戰還有得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