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雜誌「Work & Love」新解
探討不婚、晚婚、少子化以及熟女幼子新現象
(本報訊)8月連續有2個動人的節日,父親節與七夕情人節。父親節是一年中,難得強調男性感性面的節日;而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會,古老的浪漫傳說更加溫年輕情侶對幸福的憧憬。但是台灣人對婚姻與伴侶的態度,其實比一般人的理解更猶豫遲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取得工作與婚姻愛情的平衡?
結婚率創新低、晚婚、高離婚率
根據《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Work & Love」的報導指出,去年台閩地區只有13萬對新人結婚,這個數字,創20年來的新低點。(見表一)台灣人結婚的年齡,也繼續往後延。去年男性初婚年齡的中位數落在29.7歲的大關上,女性則是26.6歲,比起5年前,又分別晚了0.7歲、0.8歲。同時,離婚率則不斷攀升。去年台閩地區的粗離婚率為千分之2.8,雖比前年稍稍和緩,但3年來都持續停留在高峰(表二)。去年平均每天有172對夫妻離婚。
孤男寡女的人生,似乎是自我選擇的結果。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每個人主觀選擇的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是經濟、社會結構互相推擠的力量。
工作型態改變生命歷程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發現,工作型態的變遷,是這股力量最具體的呈現。不管是美國、台灣,社會結構都出現「成年期延後」的現象。從生命歷程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歷經完成學業、找到工作、離家、經濟獨立、結婚生子等階段,才算得上是「成年」。
專研兩性與工作議題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分析,為什麼成年期會不斷延後?因為現代人要保有一份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培養競爭力。台灣人得非常努力,才能捧穩飯碗。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公佈的2005世界競爭力報告指出,去年台灣人的工時仍達到2,327小時,勤奮的程度排名全球第四。要得到經濟安全感與事業成就感的難度愈來愈高,全面侵蝕人的精力與時間,就會排擠感情、婚姻在人生中的優先順序,而主計處的調查「經濟基礎尚未穩固」已經跳升為台灣地區未婚者尚未結婚最大原因,也符合這樣的新趨勢。
另一方面,女性經濟地位的崛起,也為兩性關係投入一顆深水炸彈。在《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的報導中指出,不管是勞動力參與人數,還是參與率,女性都在去年又破紀錄。女性受雇者每月的平均薪資持續成長,一步一步展露與男性並駕齊驅的企圖(見表三)。顯示工作與成就的各種指標,男女距離都在快速地拉近。
女人為什麼不結婚
在「適婚」年齡卻「未婚」的女性,短短幾年間,從少數變成主流。去年25到29歲女性未婚率已達到59.1%,超過半數。現代人為什麼不願意結婚?因為男女兩性對婚姻的期待大不相同。楊文山指出,婚姻關係演變的進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制度化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結婚以生兒育女為目的,家事分工清楚;「友誼式婚姻」(Companionship Marriage)-重視精神交流,2個人像是朋友關係;「獨立式婚姻」(Independent marriage)-即使處在婚姻中,仍希望尋求各自的自我實現。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分析,對台灣女性來說,所有變化集中在晚近10年,等於歐美國家3倍時間的壓縮。女性對婚姻的期望,已經走到「獨立式婚姻」的階段,但是大多數的男性,還停留在「制度化婚姻」。這樣的差異,讓許多女性卻步婚姻。
熟女幼子新現象
除了對婚姻猶疑,更多追求自我實現的女人,以時間換取空間,選擇不生或晚生小孩。30歲以後才初次懷孕的女性明顯增加,「熟女幼子」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
內政部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1?5月嬰兒出生人數是8.4萬人,出生率較去年同期減少2.63個百分點,出生率再創歷史新低。婦女生第一胎的時間延後,也導致生育的胎數也大幅減少,也是人口學家擔心的「少子化」現象。
同時,根據內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2004年全台灣21.6萬個新生嬰兒,其中有6萬個新生兒的母親年齡介於30?34歲之間。過了35歲,熟女生子的意願明顯降低,母親年齡介於35?39歲的新生兒人數,大幅降低到1.8萬人。因此,台灣幾乎每10個嬰兒就有4個是屬於熟女的結晶。
受到家庭或社會其他因素影響,女性離開職場的比率還是偏高。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1997?2004年女性勞動參與率維持在45?47%,2004年台灣擔任管理及經理人的女性比例僅16%,遠低於美國的46%、香港和新加坡的26%。
不婚、晚婚、少子化以及熟女幼子現象的發展,未來將帶給台灣社會人口與家庭結構深遠的影響,應該持續投注關心。
(本報訊)8月連續有2個動人的節日,父親節與七夕情人節。父親節是一年中,難得強調男性感性面的節日;而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會,古老的浪漫傳說更加溫年輕情侶對幸福的憧憬。但是台灣人對婚姻與伴侶的態度,其實比一般人的理解更猶豫遲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取得工作與婚姻愛情的平衡?
結婚率創新低、晚婚、高離婚率
根據《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Work & Love」的報導指出,去年台閩地區只有13萬對新人結婚,這個數字,創20年來的新低點。(見表一)台灣人結婚的年齡,也繼續往後延。去年男性初婚年齡的中位數落在29.7歲的大關上,女性則是26.6歲,比起5年前,又分別晚了0.7歲、0.8歲。同時,離婚率則不斷攀升。去年台閩地區的粗離婚率為千分之2.8,雖比前年稍稍和緩,但3年來都持續停留在高峰(表二)。去年平均每天有172對夫妻離婚。
孤男寡女的人生,似乎是自我選擇的結果。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每個人主觀選擇的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是經濟、社會結構互相推擠的力量。
工作型態改變生命歷程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發現,工作型態的變遷,是這股力量最具體的呈現。不管是美國、台灣,社會結構都出現「成年期延後」的現象。從生命歷程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歷經完成學業、找到工作、離家、經濟獨立、結婚生子等階段,才算得上是「成年」。
專研兩性與工作議題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分析,為什麼成年期會不斷延後?因為現代人要保有一份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培養競爭力。台灣人得非常努力,才能捧穩飯碗。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公佈的2005世界競爭力報告指出,去年台灣人的工時仍達到2,327小時,勤奮的程度排名全球第四。要得到經濟安全感與事業成就感的難度愈來愈高,全面侵蝕人的精力與時間,就會排擠感情、婚姻在人生中的優先順序,而主計處的調查「經濟基礎尚未穩固」已經跳升為台灣地區未婚者尚未結婚最大原因,也符合這樣的新趨勢。
另一方面,女性經濟地位的崛起,也為兩性關係投入一顆深水炸彈。在《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的報導中指出,不管是勞動力參與人數,還是參與率,女性都在去年又破紀錄。女性受雇者每月的平均薪資持續成長,一步一步展露與男性並駕齊驅的企圖(見表三)。顯示工作與成就的各種指標,男女距離都在快速地拉近。
女人為什麼不結婚
在「適婚」年齡卻「未婚」的女性,短短幾年間,從少數變成主流。去年25到29歲女性未婚率已達到59.1%,超過半數。現代人為什麼不願意結婚?因為男女兩性對婚姻的期待大不相同。楊文山指出,婚姻關係演變的進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制度化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結婚以生兒育女為目的,家事分工清楚;「友誼式婚姻」(Companionship Marriage)-重視精神交流,2個人像是朋友關係;「獨立式婚姻」(Independent marriage)-即使處在婚姻中,仍希望尋求各自的自我實現。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分析,對台灣女性來說,所有變化集中在晚近10年,等於歐美國家3倍時間的壓縮。女性對婚姻的期望,已經走到「獨立式婚姻」的階段,但是大多數的男性,還停留在「制度化婚姻」。這樣的差異,讓許多女性卻步婚姻。
熟女幼子新現象
除了對婚姻猶疑,更多追求自我實現的女人,以時間換取空間,選擇不生或晚生小孩。30歲以後才初次懷孕的女性明顯增加,「熟女幼子」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
內政部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1?5月嬰兒出生人數是8.4萬人,出生率較去年同期減少2.63個百分點,出生率再創歷史新低。婦女生第一胎的時間延後,也導致生育的胎數也大幅減少,也是人口學家擔心的「少子化」現象。
同時,根據內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2004年全台灣21.6萬個新生嬰兒,其中有6萬個新生兒的母親年齡介於30?34歲之間。過了35歲,熟女生子的意願明顯降低,母親年齡介於35?39歲的新生兒人數,大幅降低到1.8萬人。因此,台灣幾乎每10個嬰兒就有4個是屬於熟女的結晶。
受到家庭或社會其他因素影響,女性離開職場的比率還是偏高。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1997?2004年女性勞動參與率維持在45?47%,2004年台灣擔任管理及經理人的女性比例僅16%,遠低於美國的46%、香港和新加坡的26%。
不婚、晚婚、少子化以及熟女幼子現象的發展,未來將帶給台灣社會人口與家庭結構深遠的影響,應該持續投注關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