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黨外,正式創刊發行


次黨外 經濟民主

(本報訊)一群滿懷理想的青壯年人,以辦校刊的有限資源、辦學術季刊的嚴謹態度,辦政論雜誌的犀利筆鋒,終於讓這本雜誌誕生了。

籌備多時的「二次黨外」雜誌在6月12日正式發刊。在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之下,雜誌將以雙月刊的形態,採對外邀稿方式發行。而創刊號的文章,則是多位朋友熱情的贊助,撰文相挺,才能如期的在預定時間發刊。

會有創辦「二次黨外」雜誌的想法,主要原因在於面對馬英九執政一年以來,台灣社會出現二種嚴重的傾斜。一是向中國極權政權傾斜一是向大財團傾斜。面對政府出現這樣的傾斜現象,人民普遍感到憂慮與不安,在執政黨一黨獨大,在野黨孱弱無力之時,我們希望用筆和相機來解析局勢,關懷社會,以一種社會運動的方式與精神,透過雜誌的發聲,讓社會大眾正視政府對中國與財團傾斜所帶來的危機。希望讓這本雜誌不只是雜誌,而是一個推展運動的平台;透過雜誌,能夠結合更大的力量,挑戰當權者的蠻橫,捍衛台灣廣大群眾的利益。

所以二次黨外的創建,不僅是要制衡一黨獨大,深化台灣的民主品質;更要平衡經濟獨裁,追求社會公義。因此除了政治民主,我們更要追求社會公義,經濟民主。選擇以二次黨外作為名稱,則是兼具台民主運動的傳承精神與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課題,第一次黨外運動,在戒嚴體制之下,追求的是政治民主;這個時代,台灣雖然政治民主化了,但整個政治環境卻彷彿回到戒嚴時期,比戒嚴時期更嚴重的是,經濟發展策略與所得分配的極度失衡,因此,二次黨外追求的是經濟民主。

為了凸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在雜誌的編排設計上,我們不僅安排論述分析各種社會議題的專欄,也設計了幾個不同於一般雜誌的欄位,來傳達不同觀點、反省現有的主流價值。在雜誌欄位的設計上,主要分為:
一、論述分析:及雜誌當期的專題。我們嘗試以不同於主流意見的視角,探討台灣困境,嘗試可行的出路。
二、書與思潮:每期會推荐幾本書,目的是透過介紹引薦進步觀點,達到反省主流偏見的目的,進而轉換我們的價值。
三、另眼看世界:不同於一般的國際新聞與報導,我們希望透過描繪世界各國的另類生活,打破我們自己的思維框架,看到政治經濟、乃至於生活的發展有如此多的可能,也可作為台灣改革或者學習的借鏡。
四、市井身影:我們希望在這一個專欄裏展現小市民的臉孔,讓他們的臉孔被看見。希望透過呈現紛亂社會下的小市民側身,底層大眾的臉孔,以及勞動人群的血淚,讓讀者認識到台灣基層真實的生命力。
五、平民品味:品味一定是精英的、高消費的、奢華的嗎?我們希望破除精英格調迷思,挑戰商業時尚魅惑,在那平凡的人群中,有著迷人的各種庶民品味。
六、紀錄觀點:在影像裡,紀錄著歷史的遺忘,散射出弱者的怒吼,一種親臨現場的氛圍,將我們帶入感同身受的體驗。
七、支柱評論:其實就是論壇、專欄(column),但不同於報紙的專欄,我們的專欄雖然是邀請專家學者供稿,但基本上都是經過討論後的文章與觀點,因此`專欄不僅是專欄,他也是雜誌重要的視角,所以我們直接用支柱來命名。

二次黨外的創刊號是以討論台灣應該走的路線為主軸。提出台灣目前的困境在於經濟政策的過度偏差,導致台灣經濟利益分配不均,以及面臨主權流失等問題,並提出「經濟民主」的概念作為台灣未來政治經濟發展的路線。

創刊號花了大篇幅處理台灣的問題。在「開放、鬆綁下的社會危機」一文中,提到馬政府以「開放、鬆綁」的理由,大幅提高台灣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上限,但如果把企業總部設在台灣,則沒有投資上限。政策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留住企業,鼓勵企業把營運總部留在本國。實際上卻是鼓勵企業採取「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經營模式。導致營運總部不從事生產,只負責採購、接單、財務等事務,不需雇用太多人,反而讓財團紛紛前往中國設廠、生產,台灣人民的工作機會反流失,未來將是財團欣欣向榮,但人民卻民不聊生的景況。

創刊號不僅討論國民黨的問題,也檢討了民進黨的路線。「搖擺在財團利益與民族主義間—民進黨的根本矛盾」一文裡,作者分析了從2005年起一路在選戰中慘敗的民進黨,最終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以慘輸二百多萬票的結果失去執政權的根本原因。不同於民進黨黨內自我檢討所提出的問題根源,也不是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弊案連連或國會被國民黨把持等理由,作者以及其犀利的眼光,提出民進黨根本的矛盾,在於財團利益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進退失據。

在「超越開放與鎖國—經濟民主才是出路」一文中,則是談到近二十年來財團前進中國,已經形成台灣「國家」與「社會」雙重危機。在可見的未來,在兩岸財團、北京、國民黨政權的攜手合作下,情勢只會更加嚴峻。當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全球,東亞地區被整合成世界大工廠,中國是組裝終端產品的最大車間,幾乎所有的東亞國家都被整編進入這條產業鍊時,台灣也無法例外,且台灣被整編的程度又更甚於其他國家。在「鎖國」既不可能,對中國「開放」又可能帶給人民威脅,而經濟民主路線才是台灣的出路。

創刊號也試圖引介國外的經驗來探討各種經濟運作的可能性。在「開放的大門—左派農莊在義大利」一文中,以義大利聯合山谷合作設為例,證明幾個留在家鄉的年輕人,如何利用合作社的方式,將休耕的土地再度發展起來,並且將有機座五與產銷機制結合在一起,發展出一套特有的合作社模式,對於台灣來說,頗值得借鏡。

在支柱評論裡,作者以芭比娃娃來形容馬英九重看不重用的無能性格,透過「芭比娃娃不適合當船長—馬英九要把台灣帶往哪裡?」一文解析馬英九執政下的種種政策,點出馬英九及其行政團隊在各項施政上的錯誤思維邏輯,以及總把執政無能,施政無方怪罪到國際因素與前朝政府的卸責心態。以批判的眼光,分析、檢驗馬政府,發現選前高喊「準備好了」的馬英九,表現比沒準備還糟。

另外,「逐夢的青年—看見台灣的生命力」則是以從旁觀察的角度,介紹四個為追求夢想,勇敢大膽創業,追尋自我的青年創業故事。透過生動的筆觸,描寫創業過程的艱辛與挑戰,即使面對種種難關,故事主人翁也毫不氣餒的樂觀態度。而這樣能夠吃苦耐勞、勇於挑戰的精神,不正是台灣過去得以創造經濟奇蹟的關鍵。

雜誌的創刊,是許多人共同努力合作的成果,也是凝聚、實踐理想的平台。過去的時空,一次黨外所追求的是政治的民主;現在的時空,二次黨外所要追尋的是經濟民主。所以,結合社會力量,追求經濟民主,重塑政府角色,以思想作為力量,正是二次黨外的最大目標。我們也期盼透過雜誌作為交流、運動的平台,能夠讓更多人和我們一起為找尋台灣未來的活路而努力。


二次黨外雜誌成員簡介

發行人羅文嘉
,前客委會主委。擔任過立法委員,台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民進黨內的改革派,也是青壯世代中形象最為清新者。
總編輯黃泰山,野百合世代 。擔任過殘障聯盟籌組執行秘書 、勞工陣線台北分會執委 、 環保聯盟台北分會評委 、綠黨評委、 群眾雜誌主編、 群眾之生電台幹部 。
論壇召集人周永鴻,前民主進步黨青年部主任,過去經歷過文宣部副主任。外省第三代,在2004年與好友發起「外省台灣人協會」,強調國家認同應包容不同族群身份,間接催生民進黨的國家一體族群多元決議文。
主編李拓梓,1978年生,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對於中國研究、兩岸關係、政治社會學等領域小有涉獵,不定期投書媒體,因為總是期待文字可以對結構帶來一點點改變,也因此而投入二次黨外。他本來篤信自己是Rawls的正義論信徒,但這兩年來越發往平等那邊靠,導致自己也對政治定向感到非常焦慮。

主編木橋,出生南台灣的外省第二代,一九六0年代末段班,目前任公職。大學時期受一位巴黎大學馬克斯主義博士學位的哲學系教授影響甚深。大二,野百合學運,大三,六四天安門事件,政治傾向反轉,對威權體制的反叛;出社會後受工運思潮影響,繼而支持中間偏左的路線。關注台灣農業問題及中國內部情勢變化,憂慮當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不對逞,終將使台灣喪失主體性。

主編陳怡仲,五年級生,政治工作者。前中央黨部秘書長室副主任,經歷過民進黨執政前的國會、執政時期的行政部門與中央黨部,對於政策議題有深刻認識。

主編朱政騏,1978年生‚目前為台大社會所博士生、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台灣立報主筆‚也是台北市橄欖球委員會總幹事和電視廣告、戲劇演員‚活力十足‚筆鋒犀利º

主編王柏鈞,1983年出生,媒體口中的七年級草莓族。曾任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台北都市願景協會發起人,自許成為務實的理想主義者,證明七年級也可不草莓。

美編洪于凱,198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現從事視覺設計工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