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記者的一萬個小時/楊艾俐


 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去年的金像獎得主《黑天鵝》女主角娜塔莉.波曼以二十九歲之齡,抱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小金人,羨煞各界,描繪她的詞語都是美麗、低調、星途順遂,孕媽練芭蕾舞。
  但很少人知道她她是哈佛高材生,會說四種語言,英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法語、日語、德語。還是全球高中生科學競賽最高榮譽--英特爾國際科展決賽者。參展的學生必須投入上千個小時,在 實驗室裏做扎扎實實、原生原創的科學研究。她是幸運兒嗎?但是經過陸續報導得知,她比別人努力,永遠高度自我要求,永遠讓自己做足準備。十一年前,娜塔莉十八歲時,她因?演出《星際大戰》聲名大躁,首演會她?意外缺席,她必須準備高中畢業考。每次上電視之前,她會把該教的作業交上去。那一年,她同時獲耶魯和哈佛同時錄取了 她,最後她選擇了哈佛心理系。
  今年以「鐵娘子」奪得影后的梅莉史翠普已六十二歲,有著更深刻的經歷。從影三十年,她扮演的每個角色都堅持自己配音,如這次她扮演前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就花了一年半練習她的英國腔,同時還要揣摩佘契爾的個性,背景及從政風格。她主演的二十部影片,都重複這個歷程。
  這兩個明星故事讓我想起一本書,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書裡所說的一萬個小時定律,這位以《引爆趨勢》、《?斷兩秒間》等暢銷書聞名的英裔加拿大作家堅信,創意得花大量的時間來培養、練習。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出版的第三本書《異數》(Outliers),探討傑出的成功人士為什麼與眾不同。不管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因為任何的複雜性認知工作,都要經過不斷練習,才能成為頂尖高手。《異數》一書中指出:天才之所以卓越,並非只有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有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才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異數要千錘百鍊   證諸自己在記者生涯裡的資歷,還真準。我進入天下雜誌開始記者生涯,每天工作8個小時,(其實記者是一天24小時的工作)每星期40個小時,每年大約2000個小時,5年累積一萬個小時。這時,我也覺得自己能夠處理各種題材,與人建立關係,工作開始得心應手,也從菜鳥記者成熟。
  在葛拉威爾《異數》一書中,大畫家達文西當初從師學藝就是從練習畫雞蛋開始的。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變換著不同角度與光線,少說也得練習有一萬個小時,從最簡單、最枯燥的重複中掌握了達到最高深藝術境界的途徑。印象派大師畢卡索的草稿更是不計其數,而且他是從最古典的畫風,一筆一畫開始,規規矩矩練習逐步進展。
  在中國,記者這一行,客觀和主觀因素讓記者很難堅持這最初的一萬小時。我最近頻頻聽到記者要退休、轉行的情形,這些記者不過30餘歲,他們會說:「楊老師,我已經跑了10年了。」對記者來說,10年應是黃金時代的開始。這時,他才剛成熟,樹立自己獨特觀點,經過不斷練習、修正,起碼得再過10年才能成為一言九鼎的記者。
  西方不斷出現高齡記者,例如CBS主播克朗凱特92高齡去世,他18歲從信差開始做,巡梭二戰各戰場報導,之後帶領觀眾走過美國最動盪也是最繁盛時代,做主播20餘年成為美國最受信賴的人,65歲從主播退休,退休後,他仍然做各種專輯,如科學、太空紀錄片。每年新年他都到奧地利主持維也納交響樂團新年演奏會的實況轉播。
堅持理想與熱情   我看到中國新聞界這些年來,受到國家傾向及市場化控制,做為資深記者的我,往往會心疼。新聞記者成了「新聞民工」,都是為趕工而做,而不再堅持熱情專業,我的幾位學生跑新聞不到一年半,已經因過勞、身心衰弱而必須請假。有的甚至說:覺得自己已經很老了,沒有好奇心了,更何況熱情。打算馬上轉行。
  除了身心俱疲外,記者還常常面臨安全威脅,一位我的學生(只有24歲)採訪一篇揭黑報導,採訪完了後,接到一通來自揭黑對象的電話,起初是被力勸收下「小小敬意」不要刊發負面報導,被我學生拒絕,電話掛斷後,傳來一則簡訊,「我給的錢你不要,但這是夠在黑市買你一隻手的。」
  記者受威脅更是不計其數,揭發山西疫苗過期,導致孩童死亡及殘障的王克勤頭上頂著500萬的黑道追殺令,南都調查記者紀許光舉起手臂還看到當初在汕頭被人追殺留下的疤痕,最緊急時他呼籲網友48小時內不見他發微博,馬上報警。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需求分成5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安全需求,沒有安全,其他都不必談,但是中國記者卻連這個層次都達不到。
  當然在中國大環境下,新聞完全自由還不可能,但是改善小環境,如記者待遇及工作環境卻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刻不容緩。否則,記者的一萬個小時只是理想,理想的光是照不穿現實的迷霧。

本文部分內容曾刊載2012-07-29旺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