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札記 假如馬英九將和平協議交付公投

你不知道的真相(29)

   最近馬英九總統自覺有許多委屈,先是說什麼李登輝、陳水扁兩位前總統,及蔡英文主席在陸委會主委任內,都提出類似《和平協議》的主張或構想,為何他們提就「愛台」?馬提就「賣台」?十月二十八日馬英九在中天電視專訪時,連「原罪論」都說出口,針對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告他涉犯外患叛國罪,馬英九反指「不管你的主張如何,只要出生背景不一樣,因為父母來自中國大陸,就會有這種原罪在身上,就是親中賣台,這種『原罪論』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台灣政壇?」

   馬總統在今年國慶談話高喊「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十月二十八日則說,「故鄉就是自己親人埋骨的地方」,他從國外回來,把台北當自己的家,把台灣當作自己的故鄉,還得不到信任,他覺得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資深廣播人,《台灣人俱樂部》名主持人阿生就說了一段自己的玩笑話,他說共同主持人章天軍、耀仁和他一樣都帶過女伴到摩鐵休息,為什麼只有他一人被罵,章天軍、耀仁都沒事。他覺得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只因為阿生帶的女伴是小三,而章天軍、耀仁帶的是自己的太太。

   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提和平協議,提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都是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為前提;馬英九的「和平協議」與中國一樣,都是以「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為前提。這就是「愛台」與「賣台」的不同,和族群、省籍無關,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的祖先也都來自中國大陸、與馬英九的父母來自中國大陸沒有兩樣,只是先來慢到不同而已。這次選舉沒有人提出馬英九是在香港出生或父母來自中國大陸的問題,馬英九主動挑起省籍及族群的意識形態問題,讓人覺得有點怪怪的。

   前不久民調顯示,有八成九的台灣民眾自認台灣是祖國,以中國大陸為祖國的只有五.七%。馬英九從來不認為台灣是他的祖國,對馬英九而言,台灣不是「國」,只是「家」,他的國家是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所以馬英九在國慶談話才會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易言之,在馬英九的心目中,中華民國是秋海棠,東到烏蘇里江與黑龍江的交會口,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到唐努烏梁海的薩彥嶺,西到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台灣只是中華民國的地方行省,是一個地區。因此台灣不過是他的親人埋骨的地方,他可以接受WHO與中國密簽備忘錄,將台灣視為「中國台灣省」。至於之前,馬英九會說出兩岸是戶籍的不同,不是國籍的不同;以及兩岸不是國與國的特殊關係,也就不足為奇了。

   蔡英文在十月九日發表雙十感言強調,「包容讓我們團結,民主讓台灣永久,任何政黨對中華民國的不同詮釋都應該彼此包容,最重要的是必須讓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能夠真正當家作主,決定自己的未來。」蔡英文又說,她對台灣的歷史記憶和情感,是國民黨的「建國百年」歷史論述所無法含納的。中華民國建國時,台灣並不在其版圖之內,當歷史論述和土地割裂,失去與人民情感的聯結,就難以觸動人心。十月十日,蔡英文回應馬英九高呼「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時強調,「台灣不僅是家園,是我們的母親,台灣還是一個具有國家主權意涵的地方,她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蔡英文說,「如果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則中華民國應該是台灣,民進黨願包容中華民國,也請馬英九向台灣靠近,變成台灣的中華民國。」二○○八年、二○○九年蔡英文帶領大家走向街頭,頭綁的黃布條就寫著「台灣是我們的國家」。但台灣不是馬英九的國家,台灣只是他的家園、他的故鄉,難怪同樣地提出和平協議,蔡英文不會被懷疑,馬英九卻得不到信任。

   蔡英文說「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並不是她的創見,我在總統任內就說過相同的話。一九九九年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揭櫫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所以說「台灣是中華民國」。二○○六年我在《元旦談話》指出,「台灣是我們的國家,土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台灣的主權屬於兩千三百萬人民,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前途只有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後來為了釐清台灣與中華民國錯綜複雜的糾葛關係,我在二○○六年之前提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中華民國在大陸(一九一二│一九四九)、中華民國到台灣(兩蔣時代)、中華民國在台灣(李登輝時代)、中華民國是台灣(陳水扁時代)。現在馬英九時代則是「台灣屬中華民國」。

   兩蔣時代堅持「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叛亂組織。李登輝時代終止動員戡亂,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所謂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是「一中各表」。陳水扁時代宣稱中華民國是台灣,係指中華民國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兩千三百萬人民,這個國家不再包括中國大陸與外蒙古;主要是指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叫中華民國,亦即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代表中國,台灣不屬於中國,「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反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正式成立後,都堅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不承認台灣是另一個國家(一九五八年毛澤東《告台灣同胞書》;不贊成台灣「完全自治」成為「兩個中國」(一九八三年鄧小平《中國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設想》);反對「一國兩席」(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國台辦《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更反對台灣可以中華民國的名義自立為一個國家,和海峽兩岸已經分裂為「兩個國家」(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國台辦《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馬英九一廂情願或自欺欺人地期待中國接受「一中各表」或容許台灣可以將「一個中國」表述為「中華民國」,都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二○○○年的《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發表於二○○○年三月十八日總統大選前一個月,開宗明義就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在中國人民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鬥爭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基石。」「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只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

  二○○五年三月十四日,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談以兩千八百九十六票贊成、零票反對、兩票棄權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同日發布施行。主要內容包括「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第五條第一項);「國家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第五條第三項);「國家主張通過台灣海峽兩岸平等的協商和談判,實現和平統一。」(第七條第一項)兩岸協商談判事項包括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和平統一的步驟與安排、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等(第七條第二項);如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暗指使用武力),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第八條第一項)

 從二○○○年《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及二○○五年《反分裂國家法》,可以更清楚地知道:

   1、「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台政策及完成祖國統一的基石,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胡錦濤所發表的《胡六點》包括和平協議的簽署都要建立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不容有「各自表述」的空間。

   2、在台灣被中國併吞統一之後,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可享有「高度自治」,不能「完全自治」,因「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中國政府不會贊成。也就是台灣走向港澳化,台灣成為中國的地方特區。

   3、兩岸和平統一談判不得無限期的拖延,否則中國將採非和平方式的武力犯台措施。馬英九想要維持「不統」亦不可得。

   4、馬英九面對中國要求政治談判的壓力隨著「反獨促統」步驟節節進逼,馬英九已經無法閃避,不得不拋出簽署《和平協議》的政治協商議題。然而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所推動簽署的《和平協議》,外界抨擊為「統一時間表」,對中國的「降書」,是台灣人的「賣身契」,絕非危言聳聽。

   5、攸關台灣國家存亡的《和平協議》,最新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民意反對,八成二的民眾要求經過公投決定,應可理解。馬英九總統卻將之「意識形態化」,貼上「新原罪論」的標籤,根本是選舉的政治操作。

   我在擔任立委期間,曾仿效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東西德簽訂雙邊關係基礎條約(不是協議),簡簡單單的十條,也提出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礎條約》草案,也是十條。當年我的基本思維是兩岸關係應該是「一國兩國」-一個(文化上)的中國、兩個(政治上)的國家。我也說過「不讓台灣獨立就不可能有中國的統一」(簡稱先獨後統)。兩德基礎條約第四條規定「任何一方在國際上都不能代表另一方或以另一方的名義行事。」沒有「一德原則」,也沒有「一德各表」。兩德基礎條約簽訂之後,波昂與東柏林對該條約的精神發表聲明或備忘錄,東德表示該條約象徵東西德是「兩個民族,兩個國家」,西德則認為係「一個民族,兩個國家」,彼此相互尊重對方的國家主權。惟不論何者,東西德確係兩個主權國家,一點也不影響東西德關係正常化。一個民族可組成兩個國家,兩個民族也可以建立兩個國家。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卻規定一個中華民族只能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允許台獨勢力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完全與兩德基礎條約背道而馳,結果自然不同。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在其《和平協議不該成大選空白支票》乙文提及,不少選民對馬總統推動和平協議的方式確實感到不安,因而重創他的連任選情。根據《中國時報》民調,馬英九領先蔡英文的支持度差距,從十月十九日的十%大幅縮小到二十五日的三.七%。《未來事件交易所》的加權平均價格,十月十六日到二十日總統大選得票率預測,馬英九領先蔡英文的幅度下降了七.二%,當選總統機率預測,馬英九領先蔡英文的幅度下降了十八.六%。這樣的民調變化,有以下三點是可以觀察注意的:

   一、從八、九月蔡英文公布《十年政綱》及成功出訪美國等正面新聞來看,蔡英文的民調起伏,似乎影響不大。十月六日至十六日的《一路有你真好》台一線長征十一天的造勢活動好像也助益有限。直到馬英九十月十七日拋出《和平協議》的議題,接著又丟出「公投」訴求,公投通過,才會推動簽屬《和平協議》,導致民調起了明顯變化。《未來事件交易所》十月二十五日的加權平均價格馬蔡都是四十九.六,戰成平手;得票率預測馬僅以○.二%小贏蔡。印證我在半年多前的札記淺見,政見、白皮書的發表、民生經濟的論述、失業率及貧富差距的強調都很重要,是選戰主軸,一定要講,也不能講得有氣無力,但講得再好、再多,都不會是最後勝負關鍵。五都的地方選舉,如台北、新北兩市市長之戰,只談候選人的施政能力、人格特質,還是不足以當選;何況總統大選如不談更高層次議題來感動選民、激化選情,與五都選舉何異?!這次和平協議及公投議題的提出,顯然不利馬英九的選情,英嘉總部是否應重新思考在公共政策、民生經濟的論述辯論之外,有無必要針對國家認同、台灣地位、兩岸議題等進一步加以強化?

   二、《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在時報廣場連續兩篇文章,《和平協議是總統大選的決戰議題》(十月二十日)與《米酒加和平協議傷肝傷胃又傷心》(十月二十七日),不過一個禮拜,王健壯先斷定「十年內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議題設定,很可能變成決定這次選舉結果的關鍵問題,並持續到投票前夕。這幾天的民調雖顯示多數民眾支持馬英九的主張,但和平協議的議題已從概念的倡議,轉變成選舉政見的對立攻防。一個禮拜後,王健壯又說,選戰打到現在,選情起起伏伏,但馬英九可能必須承認,他打選戰的那套策略,已經到了非改弦易轍不可的時刻。如果他不立刻改變選戰策略,仍然手拿米酒瓶,嘴唸和平協議,他的支持率保證會再節節下滑。米酒打了四個月,和平協議才剛開始一個禮拜多,馬上就要提前下架,站在對立攻防的另外一邊,如何乘勝追擊,直攻對手的弱點痛處,並在類似的相關議題,掌握先機,主動出擊,引領議題到自己的強項內,再下一城。

   三、三年前我就預測二○一二年大選將是台灣與中國的不同選擇,也曾建請民進黨應主導議題,創造時勢,推動「拒統公投」的公民運動,未被蔡總部採納甚為可惜。兩岸議題一般認為是民進黨的弱項、國民黨的強項。二○○四年我啟動「防禦性公投」,不管是「強化國防」或「對等談判」,都跟兩岸有關,我化不利為有利,最後連任成功。但今年馬英九操弄選舉議題出師未捷身先死,最主要是評估錯誤,決心不足,最後打退堂鼓,不但自曝其短,更大大傷害了馬總統的領導威信,犯下兵家大忌。二○○四年「防禦性公投」,公投未過,但選戰成功。二○一二年大選,假如馬英九也玩真的,立即啟動「防禦性公投」,題目就是《你是否贊成兩岸簽屬和平協議事先應經台灣人民公投同意?》國台辦再叫囂幾聲,效果更好!朝野政黨都不會杯葛,公投案一定過,又無政治風險。這比馬英九的「十大保證」有用多了,什麼「跳票」、「無能」、「賣台」全都靠邊站,保證馬英九一定連任成功!不過話說回來,馬英九一定不敢,所以,只好等著連任失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