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開幕記者會


圖:--墨斗是建築裡不可或缺的定直線工具,李乾朗特別拿出收藏自北京及台北的兩項珍藏示範給大家看,展場裡將展示四十多件來自各國的墨斗傢俬。--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 追隨古建築偵探‧步上奇幻之旅 ~
10:10~10:20 李乾朗好友致詞—
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文化大學景觀系系主任郭瓊瑩/
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

(台北訊)一座近三米高的巨大仿製台北城北門,北門的牆上置有各種互動式的設計,今日(10/6)出現在臺北市中山堂二樓的展示廳裡,醒目的裝置吸引不少民眾駐足觀賞。這件仿製品是特別為「古建築偵探的奇幻旅程: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
所設計之展示平台之一,在光輝的十月裡將帶領觀眾跟著李乾朗來一趟古建築的奇幻旅程。

「古建築偵探的奇幻旅程」特展由臺北市文化局、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與遠流出版公司聯合籌辦,即日起至明年1月15日止在臺北市中山堂登場,展出李乾朗教授近二百件畫稿,涵蓋難得一見的手繪圖稿與速寫本真跡、及四十多件珍藏之墨斗。展場以4個面向展示李乾朗的建築視野,「穿梭古今 跨界中外」、「上天入地 穿牆破壁」、「南來北往 說古道今」、「東奔西走 攀上爬下」。

自幼熱愛藝術,甚而還被鄰里暱稱為「畫圖仙」的李乾朗,因長期習畫的歷程,加上建築系的訓練,之後又有機會從民俗學家林衡道認識到臺灣老建築背後豐富的人文思想、跟著藝術家席德進培養多元的欣賞眼光,種種經歷及觀察訓練,讓他練就一身可以透視建築前世今生的非凡功力。他是用偵探的眼在鑑賞古建築,不但屋脊陶飾與地面石條都仔細看,藻井內經年塵封之處也不放過。研究古建築有多種角度,他選擇運用解剖、透視的方法,更深層的去探究建築的一磚一瓦。他說,「我常覺得古建築就好像是住在遠方的長輩,若想獲得第一手資料與現場親身的經驗,就非得下功夫專程登門拜訪不可。」這就是他觀察建築的不二法門。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表示,李乾朗教授不僅是古蹟保存的先驅,四十多年來致力於建築文化的普及教育推廣,就像穿梭時空的建築偵探般,一次次以其生輝妙筆、生動講述,向大眾揭露古蹟的奧祕。對於這樣的臺北文化人,除了給獎,「文化局也在思索如何讓市民更了解得獎者的貢獻與學習其精神」,於是籌辦了本次展覽,期望呈現李老師豐富的面向,「也為臺北人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李乾朗曾以不到30歲的年紀完成了臺灣第一本通史體例的《台灣建築史》,在該研究領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此外在70年代,對於傳統或近代建築的研究非常貧乏,李乾朗即親身踏遍臺灣各地進行古蹟勘查,以「與時間競賽」的精神,進行傳統建築的第一手資料調查與蒐集,為我們揭開一道又一道的建築謎題。除了因長年觀察而訓練出的透視技巧外,他在圖繪表現時,也喜歡將建築視為一塊狀組合,以抽離其中一塊或數塊,來讓觀者更了解建築內在的結構,同時他也不斷地超越人類局限,變身為蟲、魚、鳥……,把建築表現的酷炫、活潑又多元,這是他獨到的祕技,期以此引發觀者對建築的興趣。

另外,昔日工匠師傅的傢俬-墨斗,這些外人難得一窺其究竟的傳統工具,也由於李乾朗認真的建立這些工具的系統,於是利用至各地考察的機會,便蒐集各種形式的墨斗。此次展覽除了從台灣到大陸各省,也包含日、韓等國,各地墨斗雖不盡相同,形式卻琳瑯滿目,譬如有繡花布鞋之外形墨斗,或四周有銅皮、甚至包括側面常施花草魚鳥浮雕裝飾的墨斗等,令人大開眼見。

今日是「古建築偵探的奇幻旅程: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的開幕日,展前主辦單位即接獲許多詢問電話,本次展覽以李乾朗教授繪製之建築剖面圖手稿為主軸,亦將其收藏墨斗納入重要展覽項目之一,搭配各式模型、互動裝置與影片播放,期能以近距離的觀賞方式帶領觀者進行一場奇幻的古建築之旅。活動訊息http://www.csh.taipei.gov.tw/
或電洽02-2381313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張啟楷入小內閣 王惠美如虎添翼(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