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但昭偉,評論國人的公民素養民意調查(上)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6/30台北報導
圖:但昭偉教授(記者陳漢墀攝影)

台北市立大學教授但昭偉說,要公允的判斷國人公德心表現是否令人滿意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份民調結果來看不滿意國人公德心表現的人佔大多數。國人對生活及居住環境尤其不滿意,認為生活當中的空氣污染、水源污染、河川污染、垃圾亂丟、交通混亂等等,都是欠缺公德心的表現。
    對國人公德心表現不滿意的還不止於生活中的顯眼問題(如前述)。這份調查還顯示,受訪者認為國人在公共生活當中還有許多的惡習和不當的心態。比如說「不敢出面制止違反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果不被罰或不被抓,就不必守法」、「表面在乎公德,但不付諸行動」。

    雖然有許多受訪民眾對國人的公德心表現不敢恭維,但從這份調查報告來看,也有許多人認為國人在某些方面的表現並不差,比如說「有禮貌」、「在公共場所傾向於輕聲細語」、「能看場合穿著衣服」、「對陌生人和外國人都很友善」。甚至有些令人意外的是,有超過一半的受訪民眾認為國人的公德心表現與所謂先進國家比起來並不遜色(雖然學歷越高的受訪者對此並不以為然)。

    整個來看,受訪者對國人在公德心的表現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假如我們從比較的觀點來看,公允地說,國人這幾十年的公德心表現其實有顯著的進步(如排隊、讓位等),這種進步有目共睹。而導致這種進步的因素可能有:教育上的努力與積累(這使得人的素質提升了)、國人從國外旅遊回來自動自發地見賢思齊(一些先進國家的公共生活比較高明)、社會菁英的倡議,政府或某些企業(如台北捷運公司)的作為、及都市生活經驗的累積改進等。假如我們考慮到台灣現代化生活經驗的不足、人口密度的集中、公共空間的狹隘、工商業活動的活潑、個人生活型態的多元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頻繁,這幾十年來國人公德心表現的改善其實格外值得肯定。我們國人很善良,也有向上的意願與動力。

    但從滿意與不滿意的實質內容來看,國人的不滿意值得我們特別的重視。這不滿意反映的不僅是國人的公德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更反映了國人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要求,及政府(每個執政黨)在民眾關切的問題上應有更良善周全的政策和更迅速有力的行動。

    在呼籲國人功德心的提升與要求政府主動改善公共生活品質之間,後者更為重要。道德的呼籲與法治教育固然必要(但單是口號與良心的激發不足以成事),但政府利用方法來導引民眾行為的改變及政策的規劃與執行更為有效。比如說進步的能源政策(可改善空氣汙染);大眾運輸工具的電動化及電動汽機車的獎勵(可改善都市噪音及空氣污染);工廠污染物的排放管理(可改善空氣與河川的污染)、農藥使用的管理(可改善空氣、河川、水源與土壤的污染);政府利用公權力來制止妨礙公共生活的行為(一般人的道德勇氣只需備而不用)


    希望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在將來能更深入地就國人公德心表現做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化為政府施政的藍圖,讓台灣能成為宜居、友善的社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