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新書發表會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11/21台北報導】
現代都會中的古蹟,是人們一窺昔時風華的窗口,更是反思當代社會的明鏡。臺北市近40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古蹟修復及再利用成果,臺北市立文獻館透過口述歷史方法,訪談12位相關領域專家職人,集結成《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保存專業者口述史料,深刻記錄為老建築注入活水的心血歷程。
臺北市立文獻館於11月20日下午2點於臺北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B1小禮拜堂,舉辦《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發表會,蒞臨現場貴賓包括中研院臺史所許雪姬所長、薛琴建築師、北藝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所李乾朗教授、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所林會承名譽教授、長老教會濟南教會黃春生主任牧師、楊仁江建築師、彩繪匠師莊武男司阜、剪黏匠師徐明河司阜、大木匠師陳朝洋司阜、本書口述歷史撰文者甘明玲導演等本書撰文及受訪者,以及韓興興建築師、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所俞美霞教授、陳德星堂陳裕乾總幹事及陳應義組長、臺藝大藝術與人文教學所施慧美教授等貴賓,均到場共襄盛舉。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文獻館詹素貞館長感謝各界嘉賓蒞臨,她表示,本書書名「為有源頭活水來」表達了文獻館的初衷,在存文徵獻、辦理口述歷史過程中,蒙專家學者提醒,以古蹟修復與再利用等各領域的專家、匠師為對象,邀請包括臺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慶仁營造林瑞雄先生專家等人進行訪談,集結成書,並邀請許雪姬所長為序,薛琴建築師、林會承教授及李乾朗教授導讀,可說是十分難得的機緣。
中研院臺史所許雪姬所長表示,因其本身長期做口述歷史,也曾與本書中多位專家學者合作,進行古蹟修復調查研究,故了解本書進行的難度,包括相關專業術語、邀集具專業的匠師及各領域專家等,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她也祝賀發表會圓滿成功。
發表會現場並邀請薛琴建築師、林會承教授及李乾朗教授,與書中古蹟修復及再利用各領域受訪者,進行三組精彩座談,分享心得,講述老建築如何再現風華、注入新生機,現場民眾無不專注聆聽,收穫滿滿。
今天專書發表會特別選定於臺北濟南教會辦理,濟南教會建築為市定古蹟,獲得「2021臺灣建築獎」,於歷史及古蹟修復領域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專書特別訪談濟南教會黃春生牧師以及張哲夫建築師,詳述如何以新舊建築的融合、社會公益為出發點,擘畫藍圖,克服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找回教會的歷史感。
臺北市立文獻館表示,古蹟修復是一門極為耗費人力及物力的事業,鑑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以來,我國已累積40餘年古蹟修復相關專業經驗和公私部門合作模式,為保存臺北地區古蹟修復及再利用經營等專業工作者發展歷程,特別規劃透過口述歷史紀錄,出版專書,以典藏並推廣珍貴口述史料。
本書邀請訪談的對象,包括楊仁江建築師、夏鑄九教授等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的專家;林瑞雄(慶仁營造負責人)、廖文蜜(瓦作匠師)、陳朝洋(大木匠師)、徐明河(剪黏匠師)、莊武男(彩繪匠師)等匠師及營造廠;以及文史專家莊永明、濟南教會黃春生牧師、張哲夫建築師,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舞者詹天甄、林智偉等古蹟再利用領域的專家。此外,更特別邀請薛琴建築師、李乾朗教授、林會承教授三位專家撰文導讀,以幫助讀者進入個案的專業實務經驗,深入體會文化保存、技藝傳承及文化資產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臺北市立文獻館表示,本書訪談的前輩專家,分別參與了古蹟活化不同階段的延續過程,並見證從清代、日本統治以至戰後的臺灣歷史,傳承了傳統工藝、建築技術的發展過程,而修復完成後的活化再利用,使古蹟重現文化的生命力,喚醒市民的歷史記憶,成為城市的新亮點。
《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12位受訪者,多為畢生從事古蹟修復及再利用等專業工作,所累積的經驗和技術十分難得,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可洽臺北市立文獻館、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國家網路書店、五南文化廣場、弘雅三民書局、南天書局、臺灣的店、樂學書局、臺灣學生書局等購買,期望透過本書,讓社會大眾看見與認識古蹟修復領域,讓珍貴的經驗與史料永續傳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