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獨立記者的日子 : 跳脫主流窠臼 朱淑娟樂當獨立記者




獲獎無數的獨立記者朱淑娟3月13日受邀至「環境大聲公-公民記者種子培訓營」演講「獨立記者的修煉之路」分享她自西元2009年離開聯合報後,投入獨立記者行列,並致力關心台灣環境議題的心路歷程。

關心土地關心人努力追蹤個案
手持名片與聽眾交談,朱淑娟開口便強調:「當記者的名片一定要帶夠。」她認為如此能經營社交人脈,拓展消息來源。

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的她,曾擔任廣告業務員、程式設計師,直到36歲才投入新聞圈成為聯合報記者。當年她被分配跑環保署相關新聞,在限定場域慢慢養成採訪寫作等基本功,逐漸能面對複雜的議題,釐清各種事件的脈絡。
不過,她覺得當今報社分線已經不合時宜,像是核能議題牽動經濟部能源局、源能會、台灣電力公司等等單位,但在報社裡分屬三個以上的記者去採訪,她說:「這讓記者無法看清事件的全部。」

她在主流媒體的日子深深體會到,傳統媒體新聞產製需要分工、挑選,甚至遭到置入性行銷干預、編輯室的刪改,不容易完整追蹤個案,往往造成:「一則新聞在報社裡是支離破碎的。」

此外,她還觀察到新聞本科系學生缺乏新聞以外的專業知識,常被主流媒體思維侷限去強調新聞爆點,「卻說不清楚爭議的主因是什麼。」她認為新聞就是關心人、關心土地,「只要把你關心的事情讓更多人知道。」就是很盡職的獨立記者。

「傳統媒體的局限就是獨立媒體的優勢。」她強調,獨立記者追蹤個案的力量是強大的。
陳韻涵

讓自己從案子中慢慢長大
2009年遭到聯合報資遣後,朱淑娟將自己定位為獨立的環境新聞記者,一手持紙筆、一手拿攝影機便開始採訪各項議題。「再也沒有比環境更好的線索。」她表示,包山包海的環境議題都等待去發掘,像是汙染、國土資源、法規、生態、新科技等等,每一個議題都可以慢慢經營。

過程中,「無時無刻都在反省。」環境記者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持平報導,要去了解官方與反對人士的觀點。「許多著名的環境新聞記者,我也是從案子中慢慢長大的。」朱淑娟從在國光石化、中科三期、中科四期等等事件中看到疑點,並竭盡所能追蹤報導。

像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聲稱科學園區可以創造當地就業,然而朱淑娟就會質疑事實是否真實如此,她會到當地去調查學歷,發現科學園區就業人口高達95%高中以上,而當地居民90%學歷僅國中以下,與官方宣稱的事實並不符。

朱淑娟深信:「官方不告訴你的才是新聞。」為挖掘真相,好幾次衝進不公開會議中,聽取會議訊息。平時在政府各部會四處走動、聊聊,了解環境的相關部會,還常常上網看公告,面對不懂的議題就請教專家,因為她深信:「新聞可以實現社會正義、舖陳社會良性對話。」從而樂此不疲。

獨家沒撇步 就多用點心
朱淑娟傳授她多年來能領先她人的撇步,是因為她了解政策跟立法的過程,修法時兩黨要協商,一個月內如果不協商「就等同協商」,為此她勤作筆記,留意各種公告資訊的時間、預告,等待時機到了就致電詢問。她說:「跑獨家沒有技巧,就是要多用一點心。」

朱淑娟笑稱這四年來成為獨立記者後生活變得更忙碌,她不斷參加記者會、看主管會報的資料,只為了能更透徹了解環境問題的脈絡,寫出更精闢的報導。因此,她成為獲獎常勝軍,曾囊括卓越新聞獎平面組、電子組獎項,她的同事都笑稱:「以前你在報社不怎樣,結果離開報社就得獎。」

(轉貼卓越新聞獎網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