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華捐贈尊翁《張鳳舉日記》予國家圖書館
見證搶救海外文物第一手記錄
(本報訊)民國35年3月底, 中華民國政府為調查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掠奪文物與戰後求償 問題,由教育部負責派員出席盟國對日委員會代表團會議。 由於張鳳舉先生曾於戰時參與「文獻保存同志會」, 熟悉當時購置之古籍版本,因此在同年4月初至6月期間, 積極協助政府對日、美交涉,終於讓3萬餘冊古籍返回中華民國國土 ,並由國立中央圖書館擔任主要接收機構。 為了張鳳舉先生與本館的這段緣分,先生的哲嗣張衍華先生,於今年 10月與本館聯繫,並專程自美國來臺, 挑選其保存之相關日記原件,捐贈國家圖書館, 一方面緬懷其尊翁以知識分子報國之高貴情操, 同時也為國家圖書館搶救流落異域的文化資產之過程, 留下民間第一手史料。捐贈儀式於11月30日上午10時假本館舉 行,由本館曾淑賢館長代表接受張衍華先生伉儷捐贈日記原件。
張鳳舉(1895~1985),字定璜,江西南昌人, 早年赴日留學先後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民國9年再入京都帝國 大學。翌年返回中國後任職於北京大學、中法大學、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擔任教授。先生曾與郁達夫等人交往, 也曾與魯迅輪流主編《國民新報副刊》, 在藝文界與學術界極為活躍。民國25年進入教育部任職。
民國26年對日抗戰全面爆發後,當時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民國 85年更名為國家圖書館)蔣復璁館長因考慮江南藏書家古籍散落市 面,各方競購之下,國家文物未來恐流落異域,於是與鄭振鐸、 葉恭綽、徐鴻寶、張壽鏞、何炳松、張元濟,以及張鳳舉等人於29 年至30年底期間秘密籌組「文獻保存同志會」, 並在國民政府與中英庚款董事會的支持下,獲得經費支持, 展開大規模的善本古籍蒐購行動,最後共採訪獲得40餘萬冊善本古 籍。其中有關版本之鑑定與古籍採訪,多由擅長鑑定的張鳳舉確認。 雖然只有短短差不多兩年時聞,央圖卻適時購得古籍4,864部, 合計48,000多冊,實可稱豐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國際間最大規模的搶救文化資產秘密行動。然而,當時購置之古籍, 其中原存於香港轉運內陸之130箱古籍,在日本對英國宣戰後, 竟遭日軍大肆劫掠,後轉存日本政府文部省帝國圖書館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同盟國均對日本政府於戰爭期間之違反國際法與戰爭損害進行調查與 求償行動,因此外交部與教育部遂積極利用各類聯繫管道, 希望能取回國家文獻,避免日本方面隱匿事實。有關這段歷史, 僅見載於國內外交部檔案有關「 向日本追償我國文物及文化種族損失」調查報告, 卻未見載於其他歷史文獻,因此罕為人知。 而張鳳舉先生之私人日記,記載他自民國35年4月1日踏上日本後 至6月6日期間,先生由於精通日語與古籍鑑定, 因此很快就取得駐日美軍總部的支持與日本古籍研究學者長澤規矩的 重視,不到兩個月就自日本帝國圖書館順利取回3萬餘冊古籍, 運至上海,納入央圖館藏。透過當事人第一手文獻的描述, 駐日代表團官員如何利用各種公私管道與美日官方交涉之情景, 歷歷在目,忠實呈現三方微妙的互動關係。其中, 長澤規矩正是昔日文獻保存同志會在江南地區搜購善本古籍時的競爭 對手,但先生日記中,雙方一笑泯恩仇, 從對峙的敵人轉變為學術討論的夥伴。 而長澤教授也成為引導駐日代表團取得我國遭掠奪古籍下落的重要關 鍵人物。
有關「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古籍文獻相關事蹟與內容, 已見於本館特藏線上展覽館「搶救國家文獻:1940-41中央圖 書館搜購古籍檔案展」主題網頁,網址為http://goo. gl/OIcGx,歡迎各界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