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4/7台北報導】
圖、讓民眾安心接種Covid-19疫苗 完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苗成為防疫措施的最後一道防線,但疫苗的安全一直備受質疑。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曾表示,COVID-19疫苗的不良反應可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來處理。然而,預防接種受害審議辦法於日前修改,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出事,可能難以得到救濟。
今年2月衛福部公告「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部分條文修正,受害情形與疫苗接種的關聯為「無關」的情形,除既有的「醫學實證證實無關聯性」,增訂了「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性」,大幅度地限縮了疫苗傷害救濟的可能。此番修法,不僅不符合疫苗傷害救濟精神,更將疫苗傷害的責任與重擔讓人民個人去面對,無視疫苗接種的社會性與國家責任,嚴重違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之精神。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強調,「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性」可能是因為證據不足,也可能是因為還缺乏這方面的研究。以AZ疫苗為例,血栓的產生究竟和疫苗有無關係?廠商認為無關、WHO認為是「利大於「『弊』」,還有許多國家持續觀望中。在目前醫學實證未支持血栓與疫苗關聯性的情況下,在台灣,這樣的不良事件將被歸類至與疫苗「無關」。但並非真的無關,而是目前研究不足。
立法委員邱顯智表示疫苗救濟是社會補償的性質,應該由機關來負擔舉證,而非受損害者,但這樣的修法將舉證責任轉移到受害人身上,對接種疫苗者不利。接種疫苗同時也在幫助社會、幫助國家,應該讓補償的機制更完善,讓接種疫苗者更安心,呼籲衛福部儘速修法。
中研院邱文聰研究員強調,正常情況下疫苗會經過充分的安全測試才上市使用,但在疫情蔓延等特殊時期使用未經充足安全測試的疫苗,當安全知識還不充足時,這個風險該由誰承擔?衛福部的修法讓受害民眾無法受償,不僅民眾不想打疫苗,因為出事了也不會有補償,廠商也不會有誘因做進一步研究。這樣的疫苗政策結果除了讓疫苗接種意願低落,同時也使廠商怠惰。
台灣人權促進會數位人權專員周冠汝表示,施打疫苗是為了維繫公眾健康,所以政府鼓勵民眾接種疫苗,但當出事時,政府應該也要有所作為,不該讓民眾成為犧牲品。但此次修法,受疫苗傷害者可能被救濟制度排除,剝奪人民救濟權利。
黃淑英理事長強調,台灣女人連線特別重視疫苗救濟的議題,除了長期對HPV疫苗的關心,同時也是因為女性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較大。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接種COVID-19疫苗後通報的不良事件中,女性佔了77%,當然這個通報過程有很多的因素需要釐清,但可看見此番修法對女性的衝擊更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