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改運動先驅》張錦華 致力媒改勇不放棄(轉貼)

台大新研所教授張錦華。 (記者陳曉宜攝)
張錦華(右一)、林火旺(右二)全心投入教學與關心國家議題外,也教養出兩位優秀的子女。 (照片由張錦華提供)

自由時報記者陳曉宜/專訪      2013-3-3


「一年開始的清晨,我們正站在一個轉捩點上:我們所自傲的多元民主社會,是前進還是後退?我們所賴以安居和自由發展的國家安全,是否即將遭到侵蝕?我們要選擇一個財團擴充壟斷,多元迅速流失,自由受到箝制、媒體淪入中國因素干預,新聞專業者不再擁有獨立尊嚴,傳播科系學生不知何去何從?新聞變成商品,甚至成為欺騙民眾、接受『中國關說』的公關工具嗎?台灣還有自主、尊嚴,還是一個自由、民主、安全的社會嗎?」這是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元旦清晨在總統府前,面對徹夜靜坐反媒體壟斷學子們深刻而激昂的演說。
論述與社運之戰 無役不與
在台灣媒體改革運動中,張錦華從未缺席,她說,「做為知識份子,應該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政策性的影響力,不是關在學校寫論文而已,要參與政策,影響社會,才是做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台灣有五、六萬在大學教書的高知識份子,但能像張錦華般不計回報,將所學所能投入社會改革,憂國家發展為己任的大學教授卻是極少數。
從二○一一年旺中集團申請併購中嘉案開始,張錦華在每一場「戰役」中從未缺席,所謂「戰役」包括文攻武嚇的論述之戰與社會運動之戰,面對財團持續擴大併購的媒體壟斷危境,以及兩岸關係中,中國持續不放棄對台灣媒體各種形式的控制,張錦華不僅從學術路徑深入研究,她更親身參與媒體改革社會運動,更重要的是,她將兩者結合,永不放棄的實踐。
中國因素擾台媒 疾呼正視
她研究中國購買台灣媒體進行新聞置入性行銷以美化中國的嚴重問題,進而推動政府修法禁止新聞置入性行銷;她研究台灣媒體對中國貪腐新聞的相關報導發現,報導的量與質都非常少,才會導致在陳水扁貪污案發生時,竟有台灣人認為中國政府比台灣政府清廉,不如到中國去。她的研究發現,台灣媒體對中國新聞的報導,消息來源不具多樣性,且以宣傳居多,甚至只有中國官方的單方面報導。所以在反媒體壟斷過程中,張錦華不斷疾呼台灣政府正視「中國因素」對台灣媒體所造成的嚴重影響。她強調,中國因素除了用錢購買新聞正面宣傳中國外,還有台商在中國獲利回台經營媒體,影響台灣的新聞自由與新聞自主權,這樣的角色就是資產、獲利在中國成了「人質」,進而幫中國跑腿成了「走卒」。
斥財團併購壟斷 發起連署
這一路走來,張錦華一直是媒改運動的先驅者、領頭羊,面對財團與國家機器綿密的政商結構,她總是無懼站上第一線,她具名痛斥財團,她挺身在抗議現場發聲,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媒體併購浪潮,她不眠不休撰寫將近五十頁的「政府為什麼應該否准壹傳媒併購案的Q&A」,她費心整合學術界意見,發起連署建言總統馬英九。
她說︰「每個小人物都可以在不同時機發生樞紐角色,為國家建言、為社會提出改變,過程中小蝦米對抗大恐龍是非常辛苦的,因為我們必須面對財團隨時動用律師團控告你,甚至利用媒體公器鋪天蓋地的批判你,而我們所主張的,都是在挑戰現存的媒體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會報導罵自己的論述,他們不會支持要改變現狀的媒體改革運動,所以這個運動過程才會備嘗艱辛。」
張錦華說,「我有不得不去做的正義感,我們有一份對生命的信仰價值,後果如何誰也不知道,但我們只要知道自己當下做的是對得起良心的事,是對的事,不是與任何人為仇、為敵的事,而是做為一個知識份子該做的事,縱使台灣媒體改革運動至今,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但至少大多數的民眾已經開始警覺這個問題,任何媒體併購案,不再能於政商勾結的密室中被操縱,它必須經過一個公共參與的過程,接受更多公民團體的監督,公民意識的崛起,是這場運動至今最珍貴的價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