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尋求第二春/胡宗駒(前中央社美國特派)


(轉貼)卓越新聞獎網站

針對數位化時代來臨,美國報業配合讀者習慣的改變,若干報紙已成功地轉型為新的經營模式,迎向未來。

  《波士頓地球報》(Boston Globe)發行人麥耶 (Christopher Mayer)認為,報業並沒有被打倒,反而在艱困中掙扎、探索,終於轉型成功為一種多媒體、多平台新聞的資訊業。



  他的論點主要是根據南奧勒岡大學與昆尼派克大學教授史丹利(Paul Steinle, adjunct professor at Quinnipiac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emeritus at Southern Oregan University)和溫哥華哥倫比亞與洛杉磯時報人力資源經理布朗(Sara Brown, human resources manager at Washington’s Vancouver Columbian and Los Angeles Times) 於2010年至 2011年間,花了13個月走訪全美50州主要日報與週報所獲資料。

  史丹利與布朗在各州報業協會的協助下,訪問了那些報紙的發行人、編輯和網頁主編,結果發現,報業面臨的財務挑戰仍未化解,但它們卻能以新的、電子化的產品創造新的收益,支持報紙持續經營。

  在他們的調查訪問中,發現有些報紙在轉型過程中,仍保持了以下本來就堅守的原則:

  在一個社區裡繼續擔負起守望人的角色,促進社區對話,為社區民眾服務;注重新聞報導可信度;以注重社區服務的記者為新聞團隊骨幹;發行人在社區裡扮演積極的角色,為社區成功作奉獻。

轉型成功的報紙作了以下的若干改變:
  著重數位傳播功能;強化數位傳播管理軟體;包括多媒體廣告的多媒體新聞報導,在各種平台上呈現新聞內文、圖片或影帶;有些交付印刷,有些僅作網路傳輸;重新重視突發性新聞;報紙發行量雖然減少,但閱讀率卻持續增高;報社員工縮減,由少數記者專注於政治、環境、食品、文化等訊息;雇用像瑞士刀那樣多才能的記者;有些報紙重視社區記者 ;從非新聞來源收集新聞。

在轉型中遭遇到的困難:
  新聞讀者逐漸減少;找不到可以支撐報紙的單一新財源;廣告主並不會隨著報紙轉型改登網頁廣告,同時,網頁廣告費率約為平面印刷廣告的5%至10%,不足以支應報社開銷;2008 年至 2011年經濟蕭條對報業的衝擊仍未消退;在數位新聞仍僅占報社業務 10%的情況下,難以作更多投入;加強數位新聞傳播必須改組編輯部門;推銷數位廣告需要新技巧。

各報在轉型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的機會:
  許多讀者積習難改,仍需要報紙;報紙具有潛在的屬性,報導一則新聞時,比電視更完整;有更多平台可以利用,以增加收益;報紙網頁可以收費;中、小型報紙和週報有更充裕的時間作轉型。

延伸閱讀
Who Needs Newspapers?( http://www.whoneedsnewspapers.or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