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北京「兩岸一國」的玄機


中國大陸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國共論壇開幕詞首度提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一國),不但讓藍營代表當場傻眼,政治颱風刮到台灣,也打亂了綠營原本蓄勢待發的兩岸轉型。相對於大陸原本的「兩岸同屬一中」或「一中原則」,「兩岸同屬一國」顯然更加凸顯兩岸主權,不但立刻激起民進黨基本教義派的強烈反彈,也使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失去模糊空間。

問題是,大陸不可能不知道拋出「兩岸一國」的政治後果,賈慶林身為中共政治局常委,也不可能純屬個人發言。大陸刻意選在國共論壇場合,標舉如此強烈的政治主張,顯然是有感而發、有備而來。

大陸有感而發,因為大陸在總統大選明顯挺馬有功,但馬在1月14日連任後,並未促成兩岸關係向上提昇,反而不斷製造障礙,使兩岸關係愈來愈向下惡化。馬政府的「忘恩負義」,包括3月15日大張旗鼓反對福建平潭特區、3月23日吳伯雄突然提出「一國兩區」、6月下旬對兩岸投保協議要求「超國民待遇」導致流產、7月13日刁難「台北會談」導致破局、以及拒絕與大陸在南海和釣魚台議題上合作等等。

同樣挺馬有功的美國,選後立即得到馬的有力回報。馬不顧多數人民反對、不管國民黨立委反彈,仍要排除萬難、限期放寬瘦肉精美牛進口。對馬而言,及早排除美牛障礙、與美國啟動FTA談判,顯然是新任期的重中之重。馬的厚美薄中如此明顯,熟悉國際事務的大陸豈能不感慨良深?

馬在選後迅速倒向美國,吃定大陸「除了國民黨之外別無選擇」,終於使大陸忍無可忍,決定正面叫板、向國民黨出牌。更有籌碼的中共,在有感而發之後,終於有備而來。

固然,「兩岸一國」是否將取代中共十七大的「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中」,成為十八大之後的對台新主張,目前仍有待觀察,但可確定的是,大陸將愈來愈不容許國民黨對兩岸的模糊定位,對「一中各表」的批判也將更不留情。在未來的兩岸互動場合,大陸除了提出「九二共識」、「一中原則」之外,也將同時標舉具有明確主權內涵的「兩岸一國」。
大陸提出「兩岸一國」的短期效應,至少將包括兩個方面:

一、壓縮國民黨的「一中各表」空間,逼迫馬政府明確說明兩岸主權性質,既然馬要以「一國兩區」凸顯兩岸各有治權,大陸索性先逼馬承認「兩岸同屬一國」,這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攻勢,勢將使既有的「雙方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兩岸平台,面臨空前挑戰

二、凸顯「兩岸一國」,對綠營的政治衝擊,將有如2005年的「反分裂國家法」,勢將壓縮溫和派的發展空間,民共交流也將平添困擾。上週民進黨中常會討論「兩岸一國」,代表深綠的游系果然躍升主流,主張民共交流的謝長廷則有苦難言,基本教義派的乘機而起,恐將難以逆轉。

問題是,「兩岸一國」要求台灣對兩岸主權表態,結果也可能和「反分裂國家法」一樣,導致台灣朝野同仇敵愾,改以「拒絕統一談判」為共同訴求,對原本已經外弛內張的兩岸關係來說,恐怕也是雪上加霜。

根據過去經驗,大陸既已拋出「兩岸一國」,並不可能撤回主張,但一旦因此走到雙方毫無轉圜,導致新的兩岸僵局,對大陸也未必有利。關鍵在於,大陸能否放鬆兩岸對「一國」的解釋,甚至朝向兩岸的創新思維,對「中華民國」提出新理解,朝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性妥協。
畢竟,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台灣稱為「排我納匪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只是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唯一的中國代表,並未否定「中華民國」的國際存在。

後來即使國民黨發明「一國兩區」,作為規範兩岸民間交流的法源,但「一國兩區」充其量只能解釋兩岸的特殊關係,並不能解釋中華民國仍有22個邦交國、持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兩個主權國家並存於國際社會的事實。

僵局可能導致兩岸停滯,也可能引發兩岸創新。大陸忍無可忍、要求馬政府正視「兩岸一國」的主權問題,短期內固然必將引發兩岸緊張,但就正本清源來說,未嘗也不是激發大陸提出兩岸新思維、促使大陸務實面對「如何定位中華民國」的開始。

(作者郭正亮,現任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副教授,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民進黨前立委、時事評論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