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正:市府網站變成建商宣傳工具?

(本報訊)為配合「網路新都」概念,臺北市政府地政處從93年起委託規劃並建置「臺北市不動產數位資料庫」,整合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建築管理處、民政局、商業處、地政處、稅捐稽徵處…等局處之不動產相關圖文資料,及民間不動產交易資訊,讓民眾可以使用網路查詢,不過,從民國96年正式啟用營運到今年8月底,申請加入的會員人數只有3,650位,議員吳世正批評花費3,170萬元建置的系統,卻因使用率低、形同閒置,實在是浪費資源。
議員吳世正指出,地政處94年委託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建置全國首創的不動產數位資料庫,整合公私部門的不動產相關資訊,包括地政資料、建商推案資料、成屋交易價格、地籍圖、公告地價、現值、空照圖等資料,除了可讓專業人士,如不動產仲介業者、地政士、估價業者及銀行業者付費快速取得所需資訊外,一般民眾也可以利用該網站免費查詢房屋成交價格及新建案資訊,有助於民眾瞭解不動產市場的趨勢,作為購屋或投資前的重要參考依據,相當實用,但是缺乏宣導,很多民眾並不知道有如此實用的網站。
根據地政處統計,不動產資料庫自96年2月至98年8月,累計申請加入會員人數3,650人,正式啟動的人數僅有2,925人,平均每月使用人數約60人,平均每月查詢資料筆數850筆,議員說,這樣的「績效」實在不太好看,市政府當初決定建置網站前,到底有沒有評估使用者需求?花了三千多萬委託民間建置、經營,委託之後就放任不管了嗎?沒有要求委託單位提昇使用率,也沒有協助宣傳、善盡監督角色,兩年多來辦了33場推廣使用教育訓練,只有748人參加,是不是政府的錢真的比較好花?
議員也指出,要申請加入會員,得填身份證字號及生日等個人資料,還授權廠商查證身分證字號,到底這個網站是政府的還是民間的,竟然可以查詢民眾的私人資料,難保不會有個人資料外洩問題,現在很多服務性質的網站都不需要如此詳細的個人資料,為何加入不動產資料庫要如此詳細的個人資料呢?而民間業者交易價格查詢只由一家民間公司提供,是在幫業者做生意嗎?還有新成屋標價如何訂出來?是市價或是成交價?還是任由業者哄抬,市政府幫忙宣傳?兩家分別提供房屋成交價及建商推案資料的業者如何選出?
另外,根據營運契約,廠商每月營收扣除營業稅後需回饋65%給地政處,因為使用率低,96年到今年8月的回饋金只有171,149元,廠商營運收入也只有92,158元,對於市政府來說,投入資金與回收成本實在不成比例,虧很大,但對廠商來說,不管如何,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好生意,96年1月一篇由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賴世剛教授、江渾欽副教授及彭建文副教授聯合提出的論文中就提到,「由於臺北市不動產資料庫系統歸市政府所有,營運卻由廠商來執行,盈餘所得又由政府及廠商共享,系統營運成本及營收比例原則不明確,勢必影響廠商營運的誘因,進而影響系統的績效。」完全點出了資料庫的營運困境,地政處應該要設法解決,而不是放到100年委託經營契約到期再說。
除了使用率低的問題, 網站資料更新也不夠即時,以成屋交易價格資料來說,網站上公告的更新頻率是每月由地政處提供,但實際查詢網頁,最新資料只提供到今年7月,而供民眾免費查詢的資料(由民間房屋公司提供)資料更新更慢,只到今年3月;至於建商推案資料,由民間業者提供,也是每月更新,但網站上的「最新」資料只到去年8月,這樣的資料不知道到底是便民,還是騙民?
議員吳世正說,不動產數位資料庫的建置完全由市府公務預算支應,花費三千多萬,交由建置業者營運,成本是政府負擔,難怪廠商不會積極推動、提升績效,但若不交由廠商營運,市政府可能也沒人力、沒能力經營,導致只能完全仰賴廠商,而既然營運所得要回饋市府,當初建置成本就應依比例分攤,但現在木已成舟,市政府已經花了錢,他要求在合約期滿前,地政處應盡量要求廠商增加使用量並配合宣導,也要增加提供資料廠商,資訊務必即時更新,注意避免淪為幫建商宣傳;合約期滿後,重新修訂契約將績效要求納入,未達績效罰款或扣款,以提升網站使用率,避免資源浪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